前一陣子,筆者參加了大使館舉辦的"漢語橋"比賽,雖說此次比賽主要是針對外國人的,但也吸引了不少華人青少年學生的參賽興趣。說實話,比賽的內容十分龐雜,民族的歷史的,地理的文化的,物質的精神的,林林總總的一大堆題目叫中國人都十分繞頭,尤其對老外學生而言,可以說是相當的陌生。
盡管比賽內容大部分涉及的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知識,本以為這樣的題目對中國人來講輕車熟路,但是從現場的發揮看,華人學生的表現也并不盡如人意,一群連普通話也說得結結巴巴的青少年,不但在回答自己祖籍國的歷史常識時捉襟見肘,而且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之不足實在令人汗顏。
其實,教授任何一種語言無非是加深了解另一種別樣的文化而已,除了學習優美的字詞句,合適的語法,得體連貫的表達外,最重要的是對對方傳統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如果不掌握此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就像西班牙人不知道唐吉柯德美國人不知道林肯一樣是一件荒唐的事情。
說到這里,不能不使人想到一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語言都是某個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的一面鏡子,換言之,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集團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是這些做法和信念的習慣決定了人們特殊的生活方式。反過來說,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生活方式及其生活細節,才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一語言。
其實,教授任何一種語言無非是加深了解另一種別樣的文化而已。
是的,目前的時代仍是一個以英語信息與交流為主的世界,國際貿易和國際政治是這樣,文化和藝術交流也是如此,至少每天國際新聞媒體發布的信息95%是英語,就連中國大陸每年上千萬的學生參加的四六級英語考試也是一項明確的佐證。
不得不承認,語言問題上還是存在決定意識,強勢語言流行的背后正是美英強勢文化的魅力使然。真的,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很少會去學一種非洲小國或越南山區的方言,更不要說主動對他們的文化感興趣,除非是強烈的商業利益或是普渡眾生的信仰力量為目標,否則,人們的意識總是習慣隨大流。
事實上,目前海外正在掀起的漢語熱,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民族自信心的上升,另一方面也是全球化形勢下跨文化交流需求與日俱增的效應所致。除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吸引全球商人目光外,到如今大量中國制造的輸出,歐美人士頻繁涌入中國為止,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在世界范圍經濟實力的增加,渴望了解經濟成長背后的文明機制優勢也在情理之中。
甚至可以說,是老外要了解中國,接觸中國,投資中國,體驗中國,還不如說是中國古老的文化魅力正在重現生機與光彩。
中國的文化是方塊字的文化。五千年以來,她是精神上滋潤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語種之一,她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化禮儀和生活習俗深深影響了亞洲地區的民眾。在漫長的農耕社會的變遷中,她所積淀的文明之果,是人類歷史中最精華的燦爛篇章。
全世界至今才發現原來漢語是進化中最先進的語言。比如,在數千年前,漢語也有羅嗦的后啜和字格,后來人們漸漸把那些無用的東西都拋棄了。比如用一個“了”字就把已經完成的動作表現出來了。根本不用什么現在過去完成時那么羅嗦。到了今天,她還居然和高科技世界融會貫通,無論在電子技術上,還是互聯網系統中,中文語言以她特有的簡潔、明快、高效溝通超越了現代技術溝通的局限,為中國人的創造力增添了翱翔的翅膀。
這仿佛應驗了一句古話,叫做: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筆者手頭的一則最新資料表明:目前在美國將近有1000所高校設中文課程,在日本大約有500余所大學中,幾乎全都開設了中文課,其中85所大學設置了中文專業,近200萬人學中文。在韓國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中國入世后,學中文的人已超過了日文,許多家長甚至設法送年幼的子女到中國讀書,希望孩子從小掌握流利的中文。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和柬埔寨學中文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可以想象,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勢頭的進一步強勁,這一波全球中文熱必將持續燃燒,專家預計,用不了多久,中文將和英語、西班牙語一樣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工作語言。
語言,可能是人類作為社會生物的第一大標志,雖說世界上大約60幾億人口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但是,人們總是鐘情自己熟悉的母語,用自己的語言去交流溝通。但是,自古以來,語言引起的溝通困難恐怕也是這個地球上最大的麻煩之一。
可以說,使用不同的語言,既造成了各地區文化的相互隔閡,同時又形成了各種文化的相對魅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每天用不同語言的交流大概成了一件最普通的事情。
據一位漢語專家說,漢語的一個明顯的優勢是思維面廣闊,在數學上由于單音節發音,對數字的反應速度也更快。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看,作為表意文字的漢語,由于可以自由組合新名詞新概念以至新思想,可以容納信息和知識爆炸的沖擊,既然WTO、CEO這些詞都大搖大擺進入漢語殿堂,那么PK或者是VS,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此外,最令人叫絕的是中國人只要掌握了所使用三到四千漢字,就可以讀懂唐詩、宋詞、三國演繹、紅樓夢和高科技論文,而一位英國的老外沒有幾萬的詞匯量就甭想看懂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一位西班牙友人曾告訴筆者,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西班牙人不掌握幾萬單詞,恐怕既無法看懂一部古典小說,也沒法寫出一份合格的大學碩士論文。
因此,就語言的優越性來講,其實西方人沒有什么資格對漢語說三道四,連文盲都能很快地從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中找出漢語文本,因為漢語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記得,一位語言學老師曾說過,一個人由非母語轉為母語的正常時間大概在七年左右,如果我們能為華人后裔提供學習中文機會,用十年的時間,他們不但能學會并很好地掌握漢語,而且能用中文來進行跨文化的溝通,說實話,這不僅僅是一種造福子孫的功德。
盡管有人說,眼下只會說一種語言的統統皆是傳統的人,而會用幾種語言才是現代人的標志,此話當真不假。但學會自己的母語,至少對學會過一種全新的現代生活有著實實在在的幫助。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今漢語文化,無疑是世界文明寶庫的組成部分,百年后,甚至千年后,漢語這首人間妙曲依然會被我們的后輩傳唱不衰。孔子的書、李白的詩、司馬遷的史記、王羲之的畫、曹雪芹的小說,使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感情挫折時平添信心和勇氣;壯觀的萬里長城、悠久的北京故宮、高亢嘹亮的京劇、江山如畫的風景、56個民族的生生不息,畢竟,在這個地球上中國人也留下了無數非凡的創造。
看來,要讓我們的后代了解本民族的精髓,必須從傳統的母語文化入手,而要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就必須從所在國的語言學起,學好用好漢語,是海外中國人保持血脈傳統融入當地社會的優勢所在,學好外文,更是我們融入主流社會的首要基本功。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無論移民中的每個人主觀上是否珍視自己的母語,但去國日久,客觀上的西化都會越來越深,即不管感情上如何依戀母國文化,我們終究會在不知不覺中與她漸行漸遠。但是,中國人是一個及其重視血脈之根的民族,一個個魔術般的方塊字,也許就是祖宗們在我們世世代代華人血液中復制出來的最珍貴的文化基因。
假如,我們的華人后代們在學好所在國語言的同時,從小能夠吸收中國文化的優良成份,去掉那些封閉、狹隘、自大的傳統糟粕,那么,當他們長大后面對變化萬千的世界時,或許在走向不同民族和文明的交流融合的路上,他們能夠多一份寬廣仁慈的胸懷,多一份開朗真誠的心態,多一份挑戰未來的剛健自信...... (來源:西班牙《歐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