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9日開始,北京市禁止民用住宅注冊公司,這一規定引起了很大爭議。禁止民宅商用當然有利于保障社區的安寧,但此舉也同時提高了創業的門檻,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據報道,民宅禁商實施首日,就有超過70%的申請者被擋在了創業門外。而中小企業不僅是城市經濟的活力所在,也是擴大就業的希望所在,如此情況下,民宅禁商的社會成本將是不菲的。
那么,有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呢?
北京市消協近日圍繞已經存在“民宅公司”是否保留,召開了一次民宅禁商座談會。我認為社區問題專家舒可心在會上提出的建議是可行的,那就是:民宅禁不禁商由這個小區的居民自己做決定(據昨日《新京報》)。
相關閱讀:北京市消協:“民宅公司”去留應由居民協商決定
我們知道,民宅商用的負面影響全都是針對小區居民的,這樣一來,就具備了由居民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進行選擇的前提。拿我居住的小區來說吧,這個小區中有好幾家公司,但我發現這些公司并沒什么擾民行為,相反,它們的職員和居民相處很友善,這些公司的存在也沒引來人員混雜的來訪,更沒造成什么治安問題。
對于一些公司擾民的問題,完全可以讓公司與居民協商,進行約束,如果公司的擾民后果是在居民可以忍受的范圍內,并且公司愿意給予居民一定的經濟補償,此外,公司也愿意多出一些物業費用,用于加強小區安保,那么雙方達成一致,也應該允許讓這些公司進小區。
當然,對于那些嚴重擾民,或存在一些隱患如安全、火災、污染、噪音等的公司,社區居民也可以經過討論,拒絕它們的進入。
可見,只要通過與小區居民的協商,“民宅公司”進小區的行為將得到有效規范,這種辦法既保證了小區的安寧,也降低了大眾創業的門檻,實現雙贏。
就民宅商用,我還進一步想到管理部門的角色問題。在社會、市場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行政管理應慎用一刀切,簡單的一刀切往往會保護一大片也打擊一大片。同時,要求管理部門制定出一個平衡所有多元化訴求的方案,例如,制定一個名單,規定哪些公司、哪種情況下可以進小區,哪些又不可以,顯然不太可能。這種情況下,不如把問題的處理權交給公民自己,讓公民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討論、衡量、選擇和決定,套用一句廣告詞,就是“我的權利我做主”。
所謂社區自治,其核心的內容很簡單,就是社區的歸社區,政府的歸政府。在牽涉公民切身權益的事務上,管理部門也不宜一概代替公民作出選擇。在此前提下,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形成一種穩定的自發秩序。所以,我認為,不僅是民宅商用,在其他許多社區問題上,不妨多讓社區居民自己做主,如外來人口問題、如無證商販問題、如大排檔等商戶的擾民問題……如此方體現社區自治的應有之意。
(來源: 新京報 作者: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