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9日電 上海房地產經濟學會高級經濟師顧海波在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上載文指出,中國房地產業存在四個“盆地”,導致住宅投機盛,因此,嚴格限制外資投機投資房地產市場是勢在必行之舉。
嚴限外資投機樓市勢在必行
文章指出,近年來國內外“熱錢”持續流入中國房地產市場,特別是外資可以不受限制地投機或投資樓市,嚴重地透支了當地老百姓的購買力和土地資源,給經濟發展留下巨大隱患。
種種跡象表明,進入2006年以來,上海、北京和廣州等地樓市海外機構投資者空前活躍,整體收購案件明顯增多,是有史以來整幢收購最多的一年。3月中旬,中東Gateway Capital整體收購位于上海新天地瑞安地產的“翠湖天地御苑”一幢108套高級公寓,共計均價4萬元/平方米,總價6億多元。4月下旬根據某專業房地產報率先獨家報道,某神秘人物整體收購位于上海黃浦江邊“世茂濱江花園”一幢100套房,共計6.5億元。就在今年上半年,摩根在上海陸家嘴地區收購了至少五幢住宅樓。央行《2004年房地產金融報告》指出:2004年有220億元外資進入上海房地產領域;另據統計僅2004年上半年流向中國的非直接投資接近新增加外匯儲備的一半,很大一部份流向了房地產?梢娡赓Y進入中國投機房地產已是不爭的事實。
文章中稱,中國房地產存在“四個”盆地,即政策的“盆地”(負利、低稅、退稅、藍印戶口等政策聚焦)、利率的“盆地”、稅收的“盆地”(中國不僅低稅而且稅不全,沒有物業稅、交易所得稅和遺產稅,國外發達國家二手房交易增值部份征稅一般都在20%以上,泡沫嚴重時可提升到50%左右乃至更高,而且有的國家還采取累進征稅,以抑制投機)和匯率的“盆地”(短期內中國匯率存在升值壓力,國際游資虎視眈眈),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過分呵護以及產業結構的低下,導致了沿海各大城市住宅居住功能嚴重異化和扭曲,住宅投機盛行。同時,也造成了其它消費的“擠出效應”,也是中國除了房地產“一枝獨秀、通貨膨脹”外,其它行業都處“通貨緊縮”尷尬境地的深層次原因。在長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城市房地產投機過甚,對國內外“熱錢”的大肆投機敞開懷抱,嚴重地透支了當地老百姓的購買力和土地資源,給可持續發展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必須三方面系統調控
顧海波在文章中指出,這次宏觀調控政策比想象中要溫和得多,體現中央政府穩定房價和保持國民經濟平穩發展的用心良苦,同時也說明宏觀調控還有很大的空間,調控的所謂“重拳”仍握在中央手中,由此深深地折射出中國經濟內在的困惑和尷尬。
這次調控總體上是要鼓勵自住,打擊投機,但什么是自?什么是投機?概念不清,不易操作,筆者認為,只對房產供應進行調節和調控,而不對房產需求進行調節和調控,也就是不對房地產投機進行重點打擊和調控,將會影響、延誤房地產調控的進程和效果。
此輪房地產價格和投資的非理性上升,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國內外“熱錢”投機和投資的帶動,加上對廣大中低收入者住房有效供給(廉租屋、小戶型、中低價房)不足和動遷剛性需求的集中放量,導致廣大中低收入者的“羊群效應”、即恐慌性跟風。因此,調控需求、尤其是打擊投機顯得尤為重要,當務之急是要確定什么是投機?什么是投資?要嚴打投機,否則,熱錢也會投機小戶型,事實上,現在大城市中心的小戶型房投機投資客高達80—90%,個別樓盤更高。
顧海波認為,每戶兩套以上(不含兩套)就算投機,就不準賣(因為中國人多地少國情決定),長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城市尤應該嚴厲打擊房地產投機,因此,首先必須立即建立房地產國內外聯網、實行實名制,否則,打擊投機就是空話,鼓勵自住也無從說起。
相對于房價翻番來說,5.5%的營業稅猶如九牛一毛,根本對打擊投機起不了作用,因此,調控房地產必須系統設計、系統思考,必須從供給、需求(用重稅等打擊投機)、商業賄賂(房地產生產和流通領域的賄賂、中介的亂收費等)等三方面系統調控,缺一不可。
重點限制國際熱錢
文章強調,對外資投資房地產必須有所管制,建議參考國外經驗制定管制措施?梢詫ν赓Y購房先實行20%以上的交易上的所得稅、物業稅和遺產稅(即外資購房率先與國際接軌),增加住房持有成本,大幅提高別墅等高檔房的稅收(契稅、營業稅、所得稅),適當提高首付,適時提高利率,杜絕三套以上住宅的房貸直至不準購買三套以上住宅,這是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所決定的。中國人均耕地1.40畝不及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而上海人均耕地不到0.33畝。
要嚴厲打擊房地產領域的商業賄賂,防止國內外“熱錢”(包括黑錢、洗錢)擾亂房地產秩序進而擾亂中國經濟、金融和社會秩序,這樣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才能真正使房地產、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納入健康理性軌道。
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或重要產業是經濟轉型過程中特有的產物,隨著經濟發展轉型的完成,房地產業的逐漸淡出是歷史的必然。中國當前投資渠道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且產業能級低下,地方經濟過重依賴于房地產,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中的困惑,是體制的困惑,這要靠體制創新、科技創新、企業創新和經濟結構的升級來解決。可怕的是對違背規律的事視而不見,反而養護泡沫,那么泡沫破裂,將付出極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