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1日電 近日,《廣州日報》記者從廣州各大經營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匯豐、渣打、東亞等外資銀行處了解到,受近日國家出臺的《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影響,外資銀行的個人住房按揭業務量近期增幅收窄。
有房地產中介透露,許多外籍客認為規定提高了他們進入廣州市場的門檻,設下了新的“障礙”。房地產研究人士表示,籠罩整個市場的謹慎投資之風,讓不少境外購房者的觀望待購心理加重,極有可能令廣州房地產市場上升幅度和速度下調。
門檻提高靜觀其變
案例一:A先生是外國人,太太是中國人。幾個星期前,他們看中了鳳凰城的房子,準備買下一套物業,下訂后準備9月初遞件。沒想到9月4日,《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就出臺了,其中規定外國人購買房子需要多種文件。而A先生因為被外派到廣州工作,公司不愿意另外出一份境內勞動雇傭合同,出示“一年以上的境內有效勞動雇傭合同”有難度,于是考慮放棄購買房子。后來,他還是作了決定——用太太的名義購買房子,于是順利通過遞件的限制。
案例二:B先生和太太都是外國人,在廣州經營生意。他們非常喜歡廣州的住宅環境,看好未來的升值潛力,所以想把生意上賺到的一筆錢買下喜歡的物業。
然而,《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的出臺讓他們有所擔心,因為是自己經營生意,不清楚如何辦理通知中所需要的雇傭合同。于是B先生和太太決定先不買房子了,靜觀其變,看看別人會怎么處理這樣的情況再作決定。
“自住”概念惹質疑
通知中提到,“在境內工作、學習時間超過一年的境外個人,可購買符合實際需要的自住商品房”、“港澳臺居民和華僑因生活需要,可在境內購買一定面積的自住商品房”,令行內人士表示“存在爭議”——如果為家庭中每個成員購買一套住宅,是否也符合“自住”?某地產外籍部總監潘婉霞表示,規定的意圖應該是限定只能購買一套住宅,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用“自己個人”或“一套自住”進行限定。
一位熟悉境外人士購房的銀行人士表示,從銀行角度來看,每個人名下購買1~2套物業應該都是屬于自住物業。但事實上,以來自香港的劉先生夫婦為例,他們在香港某銀行廣州分行就分別用回鄉證和護照各自購買了兩套住房,一共4套住房,由于所購單位都是90平方米以下,銀行分別給這對夫婦以兩成首付、利率為基準利率下浮15%發放了共四筆住房按揭貸款。事實上,銀行也很清楚,借款人在廣州購買四套住房肯定不完全是用于自住。但銀行方面承認,由于劉先生夫婦的收入都很高,應付其在廣州四套物業的月供也綽綽有余,正是基于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銀行也十分樂意提供貸款,因此對借款人買房是否用于自住,也就睜只眼閉只眼了。
雇傭合同是最大“障礙”
某港資銀行個人住房按揭業務主管透露,據了解,目前業內對境外人士在中國內地所購買的物業是否為自住,需要借款申請人提交的主要資料包括:借款人提交的自住房保證書,任職的公司和學習所在地提交其在購買物業地因工作或學習需要長期居住的證明。
有房地產業務人員透露,大部分外籍買家都認為,規定中所提到的辦理“雇傭合同”證明手續非常麻煩,有的買家甚至在中國不具有雇傭合同,這等于是為他們的購房增加難度。另一方面,他們也擔心一旦“自住”概念被確定為“唯一一套”,他們的第二、第三套房子就沒有著落了,破了他們的“投資夢”。
影響:市場上升速度放緩
據了解,在此之前,外籍人士購買的物業在市場上約占1%的份額,而港澳臺人士的物業竟然達到8%左右,特別是香港買家動輒持有三五套物業,可見港澳臺投資者對廣州市場具有的影響力。
潘婉霞表示,新規定一旦對港澳臺買家起限制作用,等于部分資金抽離市場,市場缺乏新的承接力和購買力,房地產市場上升速度必然會放緩;而“連鎖反應”也會產生,影響到已固定的市場——已擁有部分物業的業主將有惜售心理,因為一旦出售已有物業就再也無法買回,因此令市場上近8%的物業將不再參與流通,流通盤源將減少,而市場的周轉量和周轉速度也將變小。
也有觀點認為,限制外籍人士購房對租賃市場能起促進作用,比如備受外籍人士喜愛的天河北、二沙島、珠江新城、環市東板塊,都可能有利好消息,特別是靠近寫字樓群、面積大、裝修豪華的物業更有機會。
相關鏈接
在境內工作、學習時間超過一年的境外個人,可購買符合實際需要的自住商品房。需要相關文件包括:
1.商品房銷售合同或預售合同;
2.有效護照等身份證明;
3.一年期以上的境內有效勞動雇傭合同或學籍證明;
4.房地產主管部門出具的該境外個人在所在城市購房的商品房預售合同登記備案等相關證明。
港澳臺居民和華僑因生活需要,可在境內購買一定面積的自住商品房。需要相關文件包括:
1.商品房銷售合同或預售合同;
2.《港澳居民往來內地通行證》等有效身份證明;
3.房地產主管部門出具的該境外個人在所在城市購房的商品房預售合同登記備案等相關證明。(關雅文 孔華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