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聽馬連良先生唱片,不禁佩服那雋永俏皮的唱腔,更佩服那明快流利的胡琴師李慕良先生。
慕良先生原名孟諤,生于湖南長沙,其父李趕三原是丑角演員。愛家庭影響,孟諤從小拜董玉坤為師學老生。同時也喜愛拉琴,11歲登臺演戲并操琴。在武漢與“綠牡丹”(黃玉麟)同臺獻藝,后來孟諤變聲倒嗆,師父不再教他。他受此打擊并未消沉下去,而是更加努力練琴喊嗓。1928年,他在上海,買了各大流派的唱片,認真品味、消化和系統地研究,使各種唱法、拉法都爛熟于心。1935年馬連良先生赴長沙演出,經介紹認識李孟諤。馬先生慧眼識英才,料定孟諤將來必成大器,于是高興地收他為學生,并將他帶回北京深造。孟諤為了表示對馬先生的崇敬心情,將名字改為慕良。
慕良到北京如魚得水,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巖、孟小冬、金少山的不少拿手戲都深深地吸引了他,同時他仍繼續鉆研胡琴,經常觀摩孫佐臣、陳彥衡等名家的操琴。
后來,在馬先生的建議下,他放棄先生,專攻操琴。這不僅為慕良先生找到了一條最適合發展的道路,同時也為馬先生自己完成一整套表演體系,在聲腔藝術上開拓新的領域,找到了一位得力的助手。
一次,言菊朋的琴師病了,臨時需要頂替者。馬連良便推薦了李慕良!翱痛比欤事暣笞。為此,言先生親到馬家延聘慕良與他合作一個時期。馬先生欣然割愛,并將李介紹給徐蘭沅當徒,以提高慕良的師承地位。有了名師指點,又與名人合作,慕良技藝大增。
19歲時,李慕良才正式與馬先生合作,那時筆者幾乎天天看馬派戲,且不說馬先生的瀟灑表演,單是看著坐在一邊的李慕良,就感到精神振奮。慕良儀表瀟灑儒雅,身著深色長衫、白襯衣的袖口卷起兩遭,滿面春風,容光煥發,透出了“精、氣、神”。就連胡琴弓子也是锃亮,像主人一樣光彩奪目,后來方知那是涂的“上光臘”。
慕良先生琴藝高超,可謂“心手相印”,善于表達豐富的感情,他并不被動地托腔保調,而是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