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五年,隴海鐵路修到了洛陽。在探測路基時,工人們發(fā)掘出一批唐代的墓葬,墓葬中有許多色彩斑爛、姿態(tài)各異的三彩馬、駱駝、人物俑和各式各樣的日用陶器。這批出土的三彩器物,在洛陽引起了轟動,后來運到北京,請文物專家們品鑒。著名古器物學家羅振玉和王國維看后,給予極高的評價,并根據其色彩特點將其命名為“洛陽唐三彩”。一些外國古董商和古物收藏家風聞此事,爭相出重金購買。于是,“洛陽唐三彩”之美名便遠播海內外了。
其實,早在光緒六年,在洛陽北邙山的古墓中就出土了第一批唐三彩,只是當時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故知者甚少。李健人在1935年曾寫過《洛陽古今談》一書,書中說:“陶器(洛陽)出土最多。或素燒、或彩釉繪,制造精美,具美術之價值。最使人感興味者,實莫如唐代殉葬之人物與馬。其人物,如婦女上服均反領,猶若西裝,足著蠻靴,跨上馬,風致瀟灑,體態(tài)健美,絕不類今日女性之盈盈然如風中擺柳也。而馬又特高大,亦不同于今馬。”
“三彩”是多彩之意,與單彩相對而言的。中國古代陶器分素陶和彩陶兩種。唐以前,彩陶多為單色陶。到了唐代,三彩陶異軍突起,以其斑爛的色彩,生動傳神的造型和精巧的技藝,將中國陶瓷藝術推到一個嶄新的時代,因而也有人稱它為“盛唐之陶”。
北邙山古墓中出土的唐三彩器物,有的殘缺不全,需要進行修補和仿制。最初是邙山一帶農民自行修補,缺什么補什么;以后隨著社會的需要和修補仿制工藝的提高,人們便開始進行整體仿制,這便是仿制洛陽唐三彩的肇始。早年,最負盛名的老藝人是高松茂,他不僅仿制唐三彩技藝高超,還掌握了仿制粉彩、五彩及秦、漢、魏、隋諸朝的紅胎、白胎、蘭胎陶器的技藝,達到了“與古無異,以假亂真”的程度。
據聞,現今洛陽美陶公司仿制的“九都牌”唐三彩是洛陽唐三彩仿制品中的最優(yōu)秀者。這種仿制品除選用最佳的泥料外,在造型方面注意傳神,在釉彩方面把原有的古色和現今的時代色彩結合起來,既古色古色、典雅富麗,又絢爛多彩,深受中外游客的歡迎。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