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兒童的玩藝兒,不僅豐富多彩,而且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征:春天放風箏,夏天捏泥人,秋天點河燈,冬天踢毽子。而童年時的我,最感興趣的莫過于放風箏了。
放風箏的旺季,在北京是春三月,從枝頭泛出隱隱的綠意,到桃花亂落如雨霏霏的暮春,到處可見風箏飄動,隨時可聞簧鼓之聲。
兒童們制作風箏時,常常廢寢忘食,甚至誤了功課而挨老師的手板。從刮竹、用戥子測定上下或兩邊骨架的重量,到糊上綿紙繪好圖案,只消兩三天時間;一俟告竣,即成群結伙地奔到天壇或天安門前空曠地方去試飛。
沐浴在明媚的陽光與煦暖的春風里,說著、笑著、跑著、跳著,隨著大小硬木桄子嘩嘩作響之聲,百余架風箏便漸漸騰空而起,大有遮云蔽日之勢。沉沉的宮殿,蒼翠的松柏,拂地的綠柳,以及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同那些被溫和的風送上天宇的形形色色的風箏,融合一幅迷人的春日圖畫,而伙伴們連同那些圍觀的悠閑的大人,無一不在畫中游。
空中的奇景最引人入勝,一只雄健的錦背“鷂鷹”在碧空中振翅搏風,象是在思攫狡兔;那粉翅嫩如水的“彩蝶”,撥刺著柔軟而修長的尾巴,猶如在碧空中奮躍騰出。
一陣滴滴答答的簧鼓之聲,又把大家的目光引向剛剛飛上云端的一只“紫燕”上。那紫燕的左翅上安有輕巧的低鼓,右翅上裝著玲瓏的葦簧,經風一吹,簧鼓齊鳴,恰似從九霄云外飄來仙樂一般,喜得孩子們無不仰天歡呼拍手。忽而又是一只仙女模樣的風箏騰空而起,約莫已飛到一百多米高空,主人把一個裝有機關的特殊小紙盒用銅鉤兒掛在絲線上,紙盒兒借著風力與絲線的彈性,亦漸漸升騰起來,就在逼近“仙女”的剎那間,盒蓋兒突然崩開,內中的五彩紙屑,紛紛揚揚地飄灑下來,孩子們就高興地嚷著:“天女散花嘍,天女散花嘍!”
月夜里放“燈籠風箏”,益發賞心悅目,饒有情趣。所謂燈籠風箏,是先將風箏于黃昏時放至低空,待夜幕籠罩大地后,再將一盞燃著蠟燭的特制紗燈系于絲線上,而后緩緩放線,燈籠便安然升至高空。五光十色的燈籠在夜空中搖曳著,閃爍著,與皓月及滿天星斗交相輝映,真令人頓生如臨仙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