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的獨木橋
文/張海鷗
舞蹈,曾經在中華大地輝煌過。
|
天才出于勤奮
|
當樣板戲席卷人們精神生活的時候,《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以革命藝術的形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芭蕾,這個發源于法蘭西的名詞,在小廠女工的足尖奕奕生輝,使那個年頭灰色的生活蒙上一層浪漫的色彩,也使「舞蹈」具有了一種魔力。如今,舞卻日漸淪落為歌的背景,幾乎所有的歌曲,都有一隊美艷的伴舞。只是,沒有人記得伴舞的人。
而現在不景氣的專業舞蹈團,竟然是學舞之人的最佳出路。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學舞是個苦差,得天天練功才能像模像樣。
學舞的孩子一般9歲進校,學制6年。每年要交1~4萬元不等的贊助費,外加每學期5~6千元的學費,6年下來差不多要20萬。錢花得多不說,還得苦上6年,然后想辦法擠進專業歌舞團。全國專業歌舞團屈指可數。每個團的舞蹈演員也不過是20多個女演員,10多個男演員。有的歌舞團甚至一年都要不了一個新舞蹈演員。即使歷盡千辛萬苦進了專業歌舞團又怎樣呢?每月收入不過400多塊。碰不上好的作品和演出機會,幾年青春一過,就得改行。
更多的人是進不了專業團體,只好自謀出路。去伴舞吧,一個歌手唱一支歌少則幾千多則幾萬,伴舞的跳一晚上也不過100元。
起點是父母神秘的向往,終點,卻是生存的困難。
舞蹈學校的貓膩
一邊是舞蹈事業的寥落,一邊卻是舞蹈學校的爆滿。
現在中國每個舞校一般都有五六百學員,這在國外絕無僅有。
據中國舞蹈研究會會長馮雙白介紹,目前的藝術院校規模較小,師生比例低,學習排練場地要求較大,一次性損耗材料較高,加上其他目前不可化解的因素,藝術教育的經常性成本較高。根據對1997年文化部直屬音樂、美術、戲劇、戲曲,舞蹈五大門類的院校教育成本測算和統計,藝術院校每學年每生平均教育成本為3.3萬元,最高的美術院校雕塑專業為4.3萬元。以目前每校平均450人計,共需經費1500萬以上。按目前收費標準,學生交納的學費分不同專業從2640元至6000元不等,只占教育經費支出的10%左右,即使最高收到6000元,也只占教育成本的15-20%左右。目前國家核撥每生每學年經費為7800元,兩項相加,450人院校可用經費多在500萬元上下。這意味著每所院校每年需自籌資金約1000萬元,接近一個中型企業一年的利潤。
在利益的驅使下,舞校開始追求規模效應,各學校為爭奪生源各出奇招。只要你交得起這個錢.你就能進來,管你具不具備專業條件。反正能不能成才是你的事,賺取贊助和學費才是我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根本就不具備舞蹈資質的孩子也進了舞校。
出于對舞蹈的熱愛和對名人的崇拜,1997年3用,正在讀小學四年級的10歲少女趙一娜報考某學校下屬的某名人舞蹈分校,經考試后被錄取,于1997年9月正式進入學校學習。入學前,她一次性交納了5年的學費3.75萬元,另外還交3.75萬元的「贊助費」,共7.5萬元。
一年過去了,娜娜發現自己無法適應舞校的學習和生活。首先是文化課,「跳級」編入初一后,娜娜跟不上課程,她要靠考前背「考試范圍」才能及格。該校文化課的教學方式也讓人不解,一個老師語文、歷史、政治一把抓;專業課學習也不盡如人意。娜娜說她入名人學校原本是指望多聽些名人的直接教誨,但一學期下來,名人親自授課不過十幾節。收費如此「昂貴」,教學和生活條件卻相當簡陋,教室太少,而40平方米的宿舍要住30多個孩子,臟亂景象讓家長心疼。最后娜娜決定退學。
1999年5用,娜娜終于被學校批準退學,但對學費和其它已交納的費用,學校稱一分錢都不能退!孩子退學后,娜娜母親才發現,3.75萬元贊助費與物價部門的規定不符。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
舞蹈學校如此,舞蹈界又如何呢?
|
中央芭蕾舞蹈首個“開放日”揭開神秘面紗。
|
對于真有實力的歌手而言,全國電視歌手大獎賽像是最討巧的晉身之階。現在也有了舞蹈電視大賽,舞蹈演員們好像應該看到了一線希望。但實情并非如此。
民族歌舞團編舞丁偉道出了首屆電視舞蹈大獎賽的一些內幕。他說,作為全國性的舞蹈大賽,照理應該強手如云,但許多在全國其它舞蹈大賽中拿過獎的演員卻根本沒有參加。
其一:得獎沒用,圈內不認可,大獎拿了跟沒拿一樣。全國舞蹈界已有不少比賽,如全國舞蹈比賽、全軍舞蹈比賽、全國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賽、「孔雀杯」少數民族舞蹈比賽及「群星獎」群眾舞蹈大賽等等。這些比賽均能給參賽獲獎者一個名分。
舞蹈不同于唱歌,后者可以使獲獎一夜之間家喻戶曉,各種演出邀請接踵而至,公司競相簽約。舞蹈演員哪有這般幸運?別說獲了電視大獎,就是獲了全國舞蹈比賽大獎,也可能照樣無人問津,更甭提身價了。
其二:得獎沒用,得不了獎卻有負作用。舞蹈比賽臨場出現失誤的概率很高,前一個演員留在地板上的汗水沒擦乾凈,都可能使后一個演員出現動作失誤,而與獲獎失之交臂。
基于以上兩點原因,許多一流舞者不參賽就理所當然了。這次大賽的含金量也就大打折扣。
據丁偉說,首次嘗試進行商業運作的2000國際舞蹈大賽中國選拔賽也有一些問題。如評委當中有古典舞和民族舞方面的人士,對現代舞認識不統一。現代舞有和國際接軌的問題,國際大賽初賽時必須表演規定動作,但這次現代舞選拔賽沒有安排。有評委的作品和選手參賽,不符合國際慣例。
一流演員三流編導
即使幾年寒窗幾番摔打,成了一個優秀的舞蹈演員又怎么樣呢?
中國舞蹈界幾乎年年都有幾位甚至十幾位選手在國際賽事中獲金、銀獎:國內大賽也從未間斷,一批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熒屏和舞臺天天都在上演各種舞蹈作品;群眾舞蹈也紅紅火火,扭秧歌、跳國標、學芭蕾,男女老少齊上陣。然而,這一派繁忙景象卻不能掩蓋一個事實,新編的好作品少,顯示時代藝術魅力的作品更少。
1998年7月,中國舞蹈史上最盛大的專業舞蹈比賽,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大賽落幕。在看完代表當代中國舞蹈藝術最高水平的獲獎作品后,韓國創舞藝術院院長金梅子很客氣他說:「我必須承認,中國的演員是一流的,但編創隊伍似乎有些薄弱。」
而在十幾年前,中國舞蹈剛剛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比賽時,外國同行很不容氣他說了一句:一流的演員,三流的編導!
十幾年過去了,仍是這樣的狀況。專家們說作品太「古」、太「舊」,思想性不夠,與現代生活相去太遠;編舞的抽象化不夠;芭蕾更是處于19世紀水平……
因為對外界的嚴重無知,許多編導只能閉門造車,「自娛自樂」有心人則因缺乏機會而無法學到最先進的現代舞蹈知識。近年來的一些舞蹈比賽,往往是圈內熱鬧圈外冷清,不能不說有創作遠離生活的原因。
近兩年,國內創作的舞劇之多達到了空前數量。2000年達30多部.有一些還出自地、市一級單位,干勁與熱情令人感動。盡管這些舞劇的創作中不乏閃光之處,但主旋律泛化、舞蹈語匯陳舊且互相抄襲、過度追求大場面等等依然是絕大部分作品的通病。最令人遺憾的是,投資上百萬元的舞劇,「轟轟烈烈」地搞起來,「無聲無息」消失掉。
敢問路在何方
舞蹈是人類對美至真至誠的追求,并不完全受物質利益的驅動,但當舞者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時.卻得不到相應的物質回報,一切就失去了基礎。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舞蹈應該如何生存?
首屆電視舞蹈大獎賽中有一件鮮為人知的事。這次歷時4天而且在國慶黃金時間段直播的節目只徵集到一個15萬元的廣告,而每年電視歌手大獎賽的廣告起價就是1000萬,還至少有四五家競爭。這說明了什么呢?說明外界對舞蹈太缺乏了解。一直以來,中國的舞者們都寧愿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賞,而不愿貼近大眾。交響樂、話劇可以在演出前或演出后為觀眾講解或與觀眾坐談,為什么舞劇不能這樣做?交響樂、話劇可以走進入學校園為什么舞劇不能?嫌國人不懂舞蹈嗎?君不見國外著名舞蹈團訪華演出場場爆滿?套句流行的語言,現在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酒香也怕巷子深。
關鍵在于拓展思路,改革現行體制,適應市場經濟的環境。
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賈作光在2000年提出了「知識舞蹈」的新概念。他認為,目前的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一個舞者尤其是編導從舊模式中跳出來,「從社會生活出發,以傳統文化和肢體的多元性,以現代社會的新觀念,用國際舞蹈知識來創作出新型的舞蹈」。
在經營方面,舞蹈界遠可以效仿發達國家,近可以學習其它行業的經驗。事實上我國的舞蹈事業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不單是國家投入問題,相反倒是投入常常打水漂。如果這些投入用來徵集最出色的作品,聘請最優秀的演員,我們的舞蹈界不會是現在這種狀況。
變事業為愛好,這是另一個事關未來的問題。
舞蹈是一個非常殘酷的行當,它不僅要求你付出傷病和汗水,還要求有付出的本錢,即良好的身體條件。在發達國家,舞蹈演員在沒有成名前都是自己養自己,為了心愛的舞蹈事業,他們要打工掙錢請老師,為了獲得演出機會甚至自己倒貼錢,現在我國每個舞校都是人滿為患,這些學舞的孩子們大都被家長推上以舞蹈為終生事業的道路,其結果很可能誤導了孩子。與其如此還不如僅做為一種素質的培養和潛質的發掘,讓他們在學習之余參加訓練。而舞校也應該多辦業余班,讓孩子們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自己做出選擇。
摘自《文化月刊》20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