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經濟是否還有得救?
文.阮次山
|
臺商紛紛瞄準上海
|
最近,由于股市一直低迷不振,雖然在最近一周,由于國際美元價格下滑,臺幣連續六天上漲,卻也只漲了3角多,因而也使股市免于跌落4000關卡。因此,臺灣的街頭巷尾,人人都在問一個問題:臺灣的經濟是否還有得救?
到目前為止,雖然陳水扁政府號稱他「出國拼外交,回國拼經濟」,并因而在7月18日起召開了「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簡稱經發會),但是,臺政界、民間、媒體,很少人看好臺灣的經濟前途,都認為陳水扁這些所謂的挽救股市動作不過是轉移民眾責怒的目光,一心為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預先造勢而已。
在社會普遍對經濟前途悲觀的情況之下,近半年以來,臺灣民間出現幾個現象:
一、失業率、外貿訂單、外匯存底,資本設備采購金額、民意投資需要等重要經濟指標數據,接連下滑,如果依照國際標準,這些數據如果連續3個月下滑或惡化,臺灣已進入經濟衰退的狀況;
二、由于對經濟普遍悲觀,民間的消費意念當然滑落。守緊荷包的結果,就造成了臺灣產業界龍頭王永慶所說的臺灣百業蕭條的現況;
三、由于臺灣的經濟前景看不到清楚的路,臺灣的政治混濁也看不出有澄清的希望,目前臺灣社會已出現結構性危機,那就是:一般介斗小民也紛紛出走--設法移居大陸找生機,甚至于退休。
前臺灣經濟部長、極有希望在年底臺灣大選后出任「行政院長」的江丙坤在接受筆者訪談時強調:「年底的選舉是臺灣最后一次機會,如果民眾及各政黨不把握這次機會,臺灣必然淪為第二個菲律賓。」
江丙坤還說,臺灣一蹶不振的最大原因是民間對政府嚴重缺乏信心,因為,民間把政府當成一列火車的司機,如果不知道此司機是否有駕駛能力,甚至不知道此司機會把列車開往何處,「請問,民間敢搭這列火車嗎?」
許多人在分析臺灣的經濟問題時都忽略了從政治面去探索,因此無法正確找出目前經濟萎縮的現況。譬如:造成臺灣過去經濟奇跡的主因,除了社會民眾勤奮的因素之外,主要是蔣經國執政時期能起用一批經濟專家,與國際社會同步掌握經濟發展的脈搏,以正確的政治施政目標,乃在20年間使臺灣躍居亞洲四小龍地位。
但是,由于臺灣處于「一切求人」的外向型經濟地位,當國際經濟發展對臺灣的外銷市場有利時,臺灣當然「應運而升」,但是,李登輝在80年代末期執政后,卻迷信臺灣當時經濟繁榮的景象,迷信「臺灣錢淹腳目」,未能發動重大社會建設,任何大工程又免不了有黑道介入。整體而言,在李登輝執政時代,政府開支逐年膨脹,但并無大建設出現,甚至于并未實施任何經濟轉型方案,臺灣的所謂高科技業,其實絕大程度不過是「高級代工」而已。因此,一遇到國際經濟轉型,碰到美國的電子業訂單減少,在電子業的不景氣帶動之下,臺灣工業、經濟就一蹶不振。而臺灣的政治領導層對經濟毫無解困之道也更使這種轉型雪上加霜。
因此,如果從宏觀角度去分析,臺灣的經濟困窘其實可以歸因于:經過李登輝12年的揮霍,使臺灣的經濟基業倒垮成一個爛攤子,而接掌政權的陳水扁政府又無能力修復這個攤子,臺灣的經濟乃越陷越「爛」。
其實,即使不從經濟專業的角度去看,許多人也可以看出,臺灣的經濟并非無可救藥。最近臺灣民間流傳這么一句順口溜:「放眼大陸,立足上海,到大陸找工作。」
換句話說,只有中國大陸才能使臺灣的經濟振興。
這并非「九九歸一,無限上綱」的泛政治性講法,而是有事實根據。近10年來,由于國際外銷市場萎縮,臺灣每年的外銷成長都依賴其對大陸的貿易順差,譬如,近4年來,臺灣每年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都在180億美元左右,而這4年間,臺灣整體對外貿易的順差在100億美元左右,如果減去每年對大陸的180億美元的順差,臺灣的貿易早就陷入逆差的赤字,何況,這些海峽兩岸的雙邊貿易數字,還不包括臺商的「在外國接訂單,到大陸加工」的獲利額。
因此,前監察院長陳履安在三年前就曾經很直率地講過:「這幾年是大陸在養著臺灣。」
既然大陸已經成了臺灣經濟的惟一「生命線」,陳水扁政府即使為了討好民眾,爭取選票,為何不敞開對大陸的政策,不立即三通,不放棄李登輝時代所留下的禍根--「戒急用忍」政策呢?從策略的觀點去看,李登輝及陳水扁之所以久久不愿意開放企業界到大陸去開發「第二春」,主要原因有:一、李登輝、陳水扁等人在根本上并不想和大陸統一,因此,也擔心一旦在經濟上臺灣過份依賴大陸,會使臺灣處于被動地位,失去談判的力道與籌碼;二、他們深知,即使沒有三通,即使有「戒急用忍」政策,臺商們為了找生機、商機,早就設法進入大陸市場,而且由于大陸方面對臺商并未設門檻,而且還有優惠政策,因此,臺商到大陸找商機并無太大困難;三、藉著對大陸的許多「不」政策,李登輝也好,陳水扁也罷,都直接養活、壯大了和他們關系密切的財團,就以奇美集團的許文龍來說,多年來,奇美集團出品的塑料原料粒,占了大陸消費額近40%,這些塑料球在大陸有些靠走私,有些是在大陸生產,其生產作業規模早就超過臺灣所設的6000萬美元以上的對大陸投資額須經政府核準的門檻,然而,與李登輝關系良好的許文龍卻「一枝獨秀」地大賺大陸的錢,而王永慶在大陸要投資石化工業卻一直被「卡」住,若無「戒急用忍」政策,李登輝的好友豈能因特權而獲大利?
此外,有些與李登輝、陳水扁關系深厚的海運公司,也因為兩岸未通航的門檻,對貨主加收近30%的運費,其實這30%的費用,只是「紙上作業」成本,兩岸之間的許多貨運,早已由這些「紅頂商人」的「便宜輪」直航。
因此,若要問臺灣的經濟還有沒有救,答案是:有的,問題只在臺灣當局何時能開放三通,何時取消「戒急用忍」政策,最主要還是看臺灣當局如何開放胸懷和大陸往來。
摘自《鳳凰周刊》2001年第2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