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乙
在我兩歲零三個月的時候,父親離開濟南南下武漢加入到抗戰(zhàn)洪流中。再見到父親時,我已經八歲。見頭一面時,我覺得父親很蒼老,他剛割完闌尾,腰直不起來,站在那里兩只手一齊壓在手杖上。我怯生生地喊他一聲「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頭,叫我「小乙」。我發(fā)現(xiàn),在家里他很嚴肅,并不和孩子們隨便說話,也沒有什么特別親昵的動作。他當時嚴重貧血,整天抱怨頭昏,但還是天天不離書桌,寫《四世同堂》。他很少到重慶去,最高興的時候是朋友們來北碚看望他,只有這個時候他的話才多,變得非常健談,而且往往是一張嘴就是一串笑話,逗得大家前仰后合。他對孩子們的功課和成績毫無興趣,一次也沒問過,也沒輔導過,完全不放在心上,采取了一種絕對超然的放任自流態(tài)度。他表示贊同的,在我當時看來,幾乎都是和玩有關的事情,比如他十分欣賞我對畫畫有興趣,對刻圖章有興趣,對收集郵票有興趣,對唱歌有興趣,對參加學生會的社會活動有興趣。他知道我上五年級時被選為小學學生會主席時禁不住大笑起來,以為是件很可樂的事情,而且還是那句評語:這個傻小子!我剛到四川時,水土不服,身體很糟,偶爾和小朋友們一起踢一次皮球,他就顯得很興奮,自己站在草場邊上看,還抿著嘴笑,表示他很高興。他很愛帶我去訪朋友,坐茶館,上澡堂子,走在路上,總是他拄著手杖在前面,我緊緊地跟在后面,他從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說話。我個子矮,跟在他后面,看見的總是他的腿和腳,還有那雙磨歪了后跟的舊皮鞋。就這樣,跟著他的腳印,我走了兩年多,直到他去了美國,F(xiàn)在,一閉眼,我還能看見那雙歪歪的鞋跟。我愿跟著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擔心,不必說話,不必思索,卻能知道整個世界。
再見到父親時,我已經是十五歲的少年了,是個初三學生。他給我由美國帶回來的禮物是一盒礦石標本,里面有20多塊可愛的小石頭,閃著各種異樣的光彩,每一塊都有學名,還有簡單的說明。聽他的朋友說,在國外他很想念自己的三個孩子,可是他從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寫過信;他倒是常給朋友們的孩子,譬如冰心先生的孩子們寫過不少有趣的信。
我奇怪地發(fā)現(xiàn),此時此刻的父親已經把我當成了一個獨立的大人,采取了一種異乎尋常的大人對大人的平等態(tài)度。他見到我,不再叫「小乙」,而是稱呼「舒乙」,而且伸出手來和我握手,好象彼此是朋友一樣。高中畢業(yè)后,我通過了留學蘇聯(lián)的考試,父親很高興。五年里,他三次到蘇聯(lián)開會,都要專程到列寧格勒去看我。
雖然父親誠心誠意地把我當成大人和朋友對待,還常常和我討論一些嚴肅的問題,我反而常常強烈地感覺到,在他的內心里我還是他的小孩子。有一次,我要去東北出差,臨行前向他告別,他很關切地問車票帶了嗎,我說帶好了,他說:「拿給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車票,知道準有車票,放得也是地方,他才放心了。接著又問:「你帶了幾根皮帶?」我說:「一根!顾f:「不成,要兩根!」干嘛是兩根?他說:「萬一那根斷了呢,非抓瞎不可!來,把我這根也拿上!垢赣H問的這兩個問題,讓我笑了一路,男人之間的愛,父愛、深厚的父愛表達得竟是如此奇特!
父親死后,我一個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過了一個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臉,拉了他的手,把淚灑在他滿是傷痕的身上,我把人間的一點熱氣當作愛回報給他。
我很悲傷,我也很幸運。
(摘自《作家文摘》2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