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當年的廣東瓊劇院(現海南省瓊劇院)組團出訪新加坡時的演出劇照。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瓊劇第一次走出國門的大事件,不但引起當時內地戲劇界的高度關注,而且同樣也在新加坡眾多海南鄉親中引起了極大轟動。
“哇!那個時候真是轟動啊,6晚演出,場場爆滿,光是票房收入就凈賺了40多萬(新加坡元),那還是1982年吶,不得了的一件大事啊!”2009年10月底,海南日報記者隨省瓊劇院出訪新加坡時,在獅城牛車水人民劇場碰到那次出訪事宜的組織者葉保應先生時,他還對自己的那次光鮮經歷記憶猶新且激動感懷。
瓊劇清朝時曾出訪越南
瓊劇是海南本土最大的地方劇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瓊劇出訪海外的歷史,目前我們已知最早的是清朝道光15年,也就是公元1835年。當時,地處海南的瓊城梨園班,便造訪了越南。如果從那個時候算起,瓊劇出訪海外已經有170多年了。”省瓊劇院創作研究室主任符實告訴記者。
然而,要論瓊劇風行海外最輝煌的時期,自然還是要數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最近20多年。這段時間,瓊劇出訪了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又走進了中國臺灣、香港、澳門,近兩年還走進了美國,明后年還將走進澳洲、歐洲等地。但是,瓊劇如今能在海外鄉親中獲得這樣崇高的地位和贊譽,還是要從1982年瓊劇出訪新加坡那次造成的轟動效應談起,正是從當年開始,瓊劇又重新邁開了出訪海外的腳步。
6臺大戲轟動獅城
提起1982年瓊劇走出國門,海南省瓊劇院院長陳軍至今仍激動不已:“說起1982年出訪新加坡,那種轟動真的至今難忘,我們瓊劇界斷了幾十年的出國訪問演出不但從此恢復,而且為我們瓊劇院乃至整個瓊劇界出訪海外進行文化交流,都形成了一個很好的開局。”
陳軍告訴記者,1982年瓊劇院出訪新加坡,一連在獅城演了6個晚上,場場爆滿。“那次我們一共帶去了6臺大戲,包括《百花公主》、《狗銜金釵》、《七品芝麻官》、《搜書院》、《樓臺會》、《擇女婿》,雖然全部都是古裝戲,但每一部都引起了轟動。”陳軍說,當時海南還沒有建省,出訪新加坡的演員主要是當年的廣東瓊劇院演員,再加上從部分市縣劇團抽調上來的優秀演員,一共排了6臺大戲,于1982年10月底來到新加坡,在新加坡國家劇場演出。“那時剛改革開放不久,人們一聽說出國都覺得特別羨慕,我們當時出國還都發了服裝費,全團統一著裝呢!”陳軍笑著回憶,當時,有1000多個座位的新加坡國家劇場,6晚的瓊劇演出戲票,在預售后不久便很快售完,場場戲劇場都是爆滿。
葉保應促成瓊劇出訪新加坡
“1982年瓊劇訪問新加坡,是新加坡的海南文昌籍人士葉保應先生一手促成的。”陳軍告訴記者,“葉先生不但親自回國挑選劇目,安排在新加坡的演出場地,而且還帶頭捐助所需費用,布置售票事宜等等。”
陳軍說,雖然新加坡有20余萬海南鄉親,但瓊劇在那里究竟有沒有市場,還是葉保應先生非常擔心的問題。他當年就告訴瓊劇院負責人,希望劇院能安排最好的演員、挑選最受觀眾歡迎的劇目去新加坡演出,他最害怕的是花了大力氣引進的瓊劇無人喝彩。
當時的瓊劇院也非常想借這次出訪,把改革開放后瓊劇院第一次與海外進行的文化交流做出影響,所以,那次去新加坡演出,瓊劇院派出了全院的精英演員,包括陳華主演的《狗銜金釵》,梁家梁、李桂琴主演的《七品芝麻官》等當時在海南名聲最大的戲,都帶去了新加坡,由于有這些優秀瓊劇表演藝術家的演出,因此瓊劇在獅城舞臺亮相,便贏得海南鄉親熱烈喝彩。當年在新加坡演出的劇目,至今仍是海南省瓊劇院的保留劇目,常演常新。
訪泰受到詩琳通公主接見
陳軍告訴記者,葉保應先生不僅考慮到了瓊劇出訪新加坡,還幫我們聯系好了泰國海南會館方面,安排了瓊劇在新加坡演出之后,再去泰國進行演出和訪問交流。
“我們全團人馬在新加坡演完后,大約就到了1982年的11月份了,我們便按照事先的安排,從新加坡直飛泰國,這次我們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思想準備,但還是沒想到,這次瓊劇出訪泰國的演出更熱鬧,受到的禮遇更高!”陳軍說。
據陳軍介紹,當年訪問演出團到了泰國,登上了泰國皇家劇院演出。當然,演出團帶去的仍然是在新加坡演出的那6臺大戲,結果與新加坡一樣,場場爆滿,轟動了泰國。“我當時與看戲的鄉親們用海南話聊天,結果發現,他們當中竟然有一部分是遠在泰國北部山區的海南鄉親,那里離首都曼谷很遠啊,但他們為了能夠看到家鄉來的瓊劇,便早早通過親戚朋友,提前在曼谷搞到了戲票,真的是不遠千里去曼谷看瓊劇的,有這樣的鄉親,當然演出算得上是盛況空前了。”陳軍說。
“更沒想到的是,當時泰國的詩琳通公主還邀請我們演出團的主要演員去參觀了皇宮,并在皇宮里親切接見了大家。受到如此之高的禮遇,是我們事先并沒有想到的。可以說,1982年那次瓊劇出訪新加坡和泰國,給我們瓊劇院乃至整個瓊劇界都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陳軍追憶當年興奮不已。
瓊劇出訪熱溫不減
從1982年瓊劇再度開啟出訪海外的大門起,瓊劇出訪演出便愈來愈熱,溫度愈升愈高。1986年,當時的海口瓊劇團也開始了出訪海外的歷程,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海南籍鄉親中間,海口瓊劇團一度成為人們心目中家鄉戲的談資。而1987年,當時的廣東瓊劇院則在一年間兩度出訪海外,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海南鄉親,不但熟悉了瓊劇名家林道修、陳華、梁家梁、李桂琴、陳進和等人的唱腔,而且吳清群、吳多東、曹秋菊、劉秀蘭、韓海萍等青年演員,也逐漸有了自己的粉絲。
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后,進一步加強了海南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交往,與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相適應,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尤其是在海南省瓊劇院和海口市瓊劇團成立以后的10多年間,更是瓊劇出訪新、馬、泰頻繁的年代。
如1992年一年間,僅省瓊劇院二團便在6月10日至17日一連8天,在馬來西亞獻演了《雙蝶記》、《風流才子》、《糟糠之妻》、《桃李爭春》、《張文秀》、《天之驕女》、《畫龍點睛》、《花燭淚》8臺大戲,贏得當地海南鄉親極大贊譽。同年再訪新加坡,又與獅城新興港瓊南劇社結為姊妹團,于1992年底邀請對方回訪海南,在海口、文昌、瓊海等地有了來訪表演。
1993年至1994年,省瓊劇院二團又分兩次再訪新加坡,并創下最多連演9天的紀錄,新加坡海南鄉親也喜歡上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狀元與乞丐》、《碧玉簪》、《秦香蓮》、《仇侶鴛鴦》、《昭陽宮冤》、《天鵝宴》等大戲。
到了2001年,瓊劇訪問新加坡,已經達到僅半年就高達兩次的密度,而且演出劇目也創下空前多的新紀錄。當年3月2日至11日,省瓊劇院先組織一個精選團赴新,在牛車水人民劇場一連11天售票演出,場場爆滿。同年6月1日至10日,省瓊劇院再次派團訪問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如此頻繁的訪問演出,足見瓊劇的魅力。
最令人動容的是,2002年,省瓊劇院在新演出時,新排劇目《狀元橋》演到母親為兒乞討以供其應試時,熱心的當地鄉親全被感動,紛紛擠到戲臺前為劇中角色捐款,場面熱鬧到了頂點,寫下了瓊劇出訪演出史上的一段佳話。
2004年,泰國海南會館永遠名譽理事長鄭有英再次發起行動,邀請省瓊劇院出訪泰國,為泰國海南鄉親帶去了《風流才子》、《梁山伯與祝英臺》、《邢宥南巡》、《喜還鄉》等大戲;從2005年開始,香港旅港海南同鄉會會長張泰超和副會長李桂英女士,又開創了瓊劇常態化年年出訪香港的新形式,到2009年,省瓊劇院已連續訪港5年,每次少則帶去5臺大戲,最多達到9臺大戲,贏得旅港海南鄉親極大贊譽。
2008年,海口市瓊劇團率先出訪美國,實現了瓊劇訪美的夙愿。而2009年6月,在省瓊劇基金會理事長李桂英率領下,海南省瓊劇院也出訪了美國,在洛杉磯海南鄉親中形成了一股瓊劇熱。近期,省瓊劇院正在醞釀瓊劇訪問歐洲和澳洲事宜。瓊劇,悄然架起了家鄉與海外游子溝通的橋梁。(衛小林)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