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位于汕頭市的全國首家僑批文物館,去探尋僑批這筆特定歷史時期存在于特定社會人群中的記憶遺產。
據僑批文物館館長湯權介紹,近十幾年來,研究僑批的風氣已漸漸趨于活躍,很多幅射性、連鎖性的研究活動正在逐步展開。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4年開始關注僑批,現已征集到潮汕的各類僑批10萬封。
對年輕的朋友來說,僑批可能是一個陌生的詞語,但對于老一輩的華僑來說,僑批是他們與家鄉親人交往的橋梁,承載著他們對身在祖國大陸家鄉親人的贍養之責。早期華僑歷盡千辛萬苦飄洋過海,有著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更快更多地賺到錢,盡快盡多地往家鄉匯款,以盡到對長輩的舐犢之情。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黃鎮新主任告訴記者,舊中國潮汕人依靠僑匯維持生計的占了總人口的將近一半。
記者在僑批文物館還發現了一封似僑批非僑批的文獻。湯權介紹說,這封當年從臺灣寄往大埔縣的類僑批文獻嚴格來講其實是一封家書。汕頭市臺辦的錢建華科長告訴記者,去年有個臺灣交流團在僑批文物館參觀時,發現這封家書所貼的郵票里的建筑是現在臺灣的標志性建筑之一,由此才認定此封家書來自臺灣。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環境下,這種言語溝通能夠留下來的記載現在很少了。
數以千百萬計的僑批,不僅是一張張特殊的匯款憑證,而且是社會歷史的真實見證,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它滲透著海外僑胞的汗水和血淚,蘊含著他們對祖國故里的一片深情,昭示著他們對家庭親人的關愛和責任。國際著名漢學家饒宗頤曾做出如此的評價:徽州留下來具有特殊價值的是契據、契約,而潮汕可與之媲美的是僑批,這種價值不是用金錢所能衡量的。(曾愛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