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留守兒童”問題多多
由于華僑子女沒有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教育和撫養的重責都交給了(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老人們很容易溺愛孩子,而孩子在一般親戚家里往往會有不安全感,也就容易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祖輩太溺愛 孩子太嬌氣
小美,今年8歲,剛上小學二年級。她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平時很少講話,上課更是安安靜靜的,但安靜之余好像什么東西都沒聽進去,所以成績很不理想。
一天中午,語文老師打算輔導小美昨天沒寫完的作業。但還沒下課,他的爺爺就來了,要接她放學。
下課后,爺爺知道小美要留下來寫作業,就對老師說,小美中文不太懂的,反正也學不起來,你就不要留她了,讓我先帶回家去吃飯吧,餓壞了就不好了。說完,就把小美帶回家了。小美在整個過程中就是低著頭不說話,眼睛掃一下老師又掃一下爺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這天剛好是小美她們組值日,孩子的爺爺又早早地來接了。爺爺說,孩子今天有事,地就先不掃了。“上學期也是這樣,一輪到她值日,基本上都有事,有時候覺得說不過去了,老人就自己上陣,幫忙掃幾下,然后再走。”一提起這些事,班主任蔡老師是一臉無奈。
市人民醫院心理醫生項玉林說,很多老人對孩子過于溺愛,這樣的家庭教育往往會造成華僑孩子驕氣,使孩子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自立、自理能力較差,依賴性較強。
一時難適應 學習欠用功
上初二的小星是在國內出生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出國了,兩年后母親和他也辦了手續出去了,但考慮到孩子還小,去年,父母就將他送回來讓爺爺奶奶撫養。
回到國內后,成績原本就不太好的小星,學起東西來更加吃力了。考試沒考好爺爺奶奶總會安慰他說,沒事的,你長大一點反正要出國做生意的,不用太在意。
慢慢地,小星理解了“反正要出國的含義”,學習再好又能怎樣,以后出國做生意又不需要知道x+y-z=0怎么解。于是搗亂變本加厲,漸漸地出現了厭學的情緒。
項玉林說,在僑鄉,長期存在著一種 “重商”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許多華僑孩子過早地將自已的前途定位在出國經商上,以“發財”代替“理想”,在學習上,缺乏上進心,不夠重視。
直接對話少 親子難溝通
小天橋已5歲半了,和爸爸媽媽一起呆的時間不超過5個月。關心兒子的媽媽經常會打電話過來詢問兒子的成長狀況,還會讓天橋接電話,聊一聊。當孩子剛會講話的時候,媽媽讓他對著話筒叫,他是會叫的,但是他大一點之后,就不太愿意了。
前天,天橋媽媽打來電話,爺爺讓他接。正在玩耍的他,頭都沒抬,說:“我不接,有事呢。”爺爺再叫他接的時候,他已跑遠了。
天橋告訴筆者,“媽媽我只在電腦里看過,都快記不清楚了。”
項玉林說,雖然父母遠在國外,但是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力還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華僑子女與海外父母之間的聯系主要是通過電話或者網絡,失去了直接對話的契機,彼此缺乏真誠的心靈溝通,導致親子關系的疏遠。
失去安全感 難融入環境
小杰,今年15歲,一年前回到國內。因為從來沒有接觸過中文,所以在國外已經念到高年級的他,進入一年級從頭開始學。
“小杰,我們一起去玩乒乓球吧。”一位小朋友向他提出了邀請。小杰沒說話只是猛地搖了搖頭。
“我總覺得同學在用怪異的眼神看著我,因為我年齡要比他們大很多,個子也高很多。”小杰低聲說,“爸爸說我們一定要學好中文,因為我們是中國人,但是我真的不喜歡這種環境、這種感覺,因為我覺得和他們不可能會有共同的語言。”
項玉林指出,孩子原本應該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在離開父母的懷抱之后,會感到孤立無援并且失去安全感。如果沒有好好處理,那么孩子會把自己封閉在自己認為安全的范圍中,不去和“不安全”的東西交流,很難適應新的環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