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青年鋼琴家郎朗 中新社發 路梅 攝
英國最負盛名的《泰晤士報》4月11日以《中國激情》為題,將中國鋼琴家郎朗演奏時的頭像刊載在頭版報頭之下最醒目的位置,同時配以副題“郎朗,正在創造新的古典音樂觀眾的超級明星”,并在內頁進行了長篇報道。這不僅在中國藝術家尚屬首次,在世界古典藝術家范圍內也屬創舉。
郎朗最近正在歐洲各地巡演,從4月11日開始他成為倫敦交響樂團的駐團藝術家,共同合作一個新的音樂系列,《泰晤士報》駐倫敦的記者艾馬在郎朗繁忙的演奏和各種活動的“夾縫間”完成了這篇采訪。在導語中作者幽默地寫道:“他的面孔就是一大賣點。作為26歲的他,可以激勵三千六百萬中國琴童,這不是一件壞事。”文章開頭從郎朗音樂會前試琴選琴寫起:三架閃亮的施坦威名琴一字排開擺放在舞臺上,郎朗要決定今晚演奏用哪一架鋼琴。在第一架上,郎朗彈奏了一首巴托克的曲子,在第二架上郎朗演繹了一段德彪西,在第三架上,郎朗又揮灑了一曲肖邦。作者說:“我們非常享受這種聽郎朗即興演奏的感覺。”郎朗先選定了第二架,因為他用這架琴已經錄過兩次音,再熟悉不過了,但經過15分鐘的鋼琴測試后,郎朗決定:“我一直在彈第二架,今晚我要彈奏第一架。”一種挑戰者的姿態躍然紙上。
文章也用部分筆墨回憶了郎朗在中國學琴和成長的經歷:“只有‘第一’,對于郎朗不存在其他數字,從2歲開始,當他的父母用積攢了半年的兩個人的工資買了第一架鋼琴,他就注定要被培養成世界第一鋼琴家。”“這個傳奇人物的生活似乎有些奇怪,因為它摻雜著父母的巨大的愛和野心。讓我們回想一下網球名將Andre Agassi,他的父親在他小時候童床的上方就懸掛著網球。”作者甚至以“第三只眼”的視角,認為“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也是郎朗成功的因素之一。
文章中特別提到一個概念:“郎朗效應”。作者認為,郎朗“已經成為了中國的名片,這絕不是一個決心所能做到的,郎朗的面孔、魅力、活力以至穿戴都使他成為一個中國的形象,也是世界的形象”。記者羅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