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7日,備受全球華人觀眾關注的大型史詩電視劇《三國》在北京公布了第一波名單。陳建斌、陳好、林心如、陸毅、于和偉、趙柯紛紛加入,中青搭配,實力拍與偶像派明星兼顧,星光熠熠。 中新社發 一可 攝
|
2008年5月7日,備受全球華人觀眾關注的大型史詩電視劇《三國》在北京公布了第一波名單。陳建斌、陳好、林心如、陸毅、于和偉、趙柯紛紛加入,中青搭配,實力拍與偶像派明星兼顧,星光熠熠。 中新社發 一可 攝
|
2008似乎成了四大古典名著的“翻拍年”。繼新版《紅樓夢》歷經波折,在一片非議聲中開機之后,又有《三國演義》、《西游記》和《水滸傳》陸續上馬,其中比較成熟的是由天津電視臺加盟出品、中國視壇實力派導演高希希執導的新版《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緊鑼密鼓籌拍過程中,好萊塢華裔導演吳宇森的《赤壁》隆重上映。在創紀錄的三億票房令人艷羨不已之外,該片在“顛覆”傳統方面所受到的詬病,也必然會引起后來者的警惕。不知是否為避免《赤壁》的前車之鑒,新版《三國演義》總導演高希希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一再強調,他的“三國”將充分尊重原著的精神,“整容不變性”。
高希希執導過《結婚十年》、《歷史的長空》、《幸福像花兒一樣》、《搭錯車》、《新上海灘》等熱播電視劇,多次榮獲中國電視飛天獎、金鷹獎,被譽為“金牌導演”。站在記者面前的高希希,中等身材,娃娃臉,態度謙和又充滿自信,使人很難對他駕馭《三國演義》這樣的古裝大片的能力產生任何懷疑。
重拍“三國”必要性何在
記者:當前中國視壇的最大熱點恐怕要屬四大古典名著的翻拍熱了。其中爭議最大的是《紅樓夢》。大家覺得87版《紅樓夢》拍得挺好,為何又要一哄而上,將四大古典名著通通翻拍一遍,有這個必要嗎?
高希希:我認為,文學名著被多次翻拍的先例在世界范圍內屢見不鮮。第一,我們的時代發展很快,舊有的文化理念已不能適應新的價值觀和審美心理變化的需求;二是,近年來中國出現了國學熱,喚起了人們對重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在這種背景下,重新演繹古典名著也就成了時代的客觀要求。
記者:你對老版《三國演義》有何評價?這次翻拍準備在哪些方面超越老版?
高希希:老版“三國”,當時是一種大的國家行為,興師動眾,不計成本,故事情節基本忠于原著,比較適應當時觀眾的欣賞口味。主要問題是由于該劇由一個總導演領銜,四位導演分別完成,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不夠統一,故事感覺比較零散,對原著精神的把握也不夠透徹。另外,由于時代的局限性,老版“三國”從視覺沖擊力到細節的把握上,都很難做到精致細膩。比如武戲“三英戰呂布”,幾位身披戰袍的大將騎馬轉了一圈,槍碰槍剛一交手就完事大吉,感覺處理上很草率。這是新版“三國”必須克服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歷史劇也罷,古裝劇也罷,決非簡單地換上古人的服裝,戴上古人的帽子,就回到那個時代了,而是要從骨子里滲透進古典精神,讓人物身上流淌的不是白開水,而是血肉和靈魂。
尊重原著“整容不變性”
記者:對古典名著的改編,現在人們爭論較多的是,究竟應當尊重原著的精神,還是“顛覆”原著另起爐灶?比如吳宇森的《赤壁》中改變了原有人物關系,強調和平友情的主題;一些臺詞幽默搞笑,不像出自古人之口;還增加了一些原著中沒有的情節,如“八卦陣”等,你贊成他的這種“顛覆”性改變嗎?
高希希:我認為對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如“三國”這樣家喻戶曉的名著,不能輕言“顛覆”。對此,我們也討論并確立了一個原則——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一些結構上戲劇上的延伸,用兩句通俗的話說,叫做“幫忙不添亂”,“整容不變性”。再說《赤壁》。《赤壁》不光是拍給中國人、也是拍給外國人看的,有些東西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可以說歪曲了那段歷史。《三國演義》雖然不是歷史,但歷來被認為是“七分歷史,三分虛構”啊!比如,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曹操固然喜歡小喬,但可能為了一個女人而發動一場赤壁大戰嗎?這決非他的終極目的!特洛伊,為爭奪美女海倫而打了10年戰爭,這是西方的理念,移植到中國就顯得生硬和不合情理。還有,必須考慮漢代特定的歷史氛圍,生個馬駒叫萌萌什么的,太娛樂化了,連西方都到不了這個程度,這樣的“顛覆”是表面的,浮淺的。總之,“顛覆”名著也不能違反游戲規則。
記者:如何給新版“三國”的藝術風格定位:戰爭史詩,還是古裝正劇?
高希希:說史詩有些夸大,還是古裝正劇吧!我們的“三國”不違背基本的歷史事實,不違背原著的精神;但它畢竟又是電視劇,有復雜的情節,結構和人物關系。其實《三國演義》已提供了很好的、經過歷史考驗的經典結構。比如諸葛亮與周瑜的關系,兩人都很神勇智慧,又有很多充滿懸念的矛盾沖突,假如按《赤壁》的處理,兩人關系一直很和諧,這個戲還有什么看頭!還有如何表現不同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的沖突問題。關羽、張飛、趙云,甚至還有老黃忠,為何沒有一個背叛劉備的,就是封建時代的“忠義”二字,將這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了嘛!還有原作中的“尊劉貶曹”傾向,是符合當時的歷史觀的,我們準備客觀地予以表現。如,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先是誤殺,后是真殺,已無道義可言。由此揭示出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一代梟雄的真實面目。這些理念歸結到一個支點上,都是與封建統治階級的價值觀和禮教關系密不可分的。
原著精彩部分都不舍棄
記者:《三國演義》內容浩繁,你在改編中如何取舍,既體現出原著的神韻,又不至于傷筋動骨?因為我聽說你的新版“三國”中,把“桃園三結義”虛寫了?
高希希:這怎么可能?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我們全部都有!比如“舌戰群儒”,是孫吳聯盟形成的一個重要基礎,赤壁之戰前最重要也最灑脫的一段情節,神來之筆,我們絕不會像電影《赤壁》那樣,只用兩個人的對話輕輕帶過。當然有些情節從意識形態角度上講是需要回避的,如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后,馬上去鎮壓黃巾起義。在我們以往的教科書里,農民起義都是偉大的,正義的,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這個問題目前在理論上還說不清楚,所以我們必須全部刪掉。
對演員要有一個適應過程
記者:改編名著的另一個難點是演員的選擇問題。因為每個觀眾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諸葛亮、劉備和曹操;何況過去的影視、戲劇和繪畫作品中,已為人們塑造了不少成功的三國人物形象。你的新版“三國”如何適應觀眾的這種審美慣性呢?比如,大家認為陸毅的諸葛亮雖青春英俊,卻不夠老練缺乏睿智;沙溢的趙云不夠高大威猛,陳好的貂蟬也不夠國色天香等。
高希希:我們現在好像習慣了戲曲中長胡子的諸葛亮,機智、瀟灑,老成持重,其實從歷史真實的角度講,諸葛亮出山時才28歲,本來就是年輕人,與陸毅的年齡差不多。適不適合演諸葛亮,還要看演員的表現,我看過他最近主演的電視劇《蘇東坡》,演得非常灑脫老到,說明他還是有這個實力的。對作品也好,角色也好,我認為都有一個讓觀眾慢慢適應和接受的過程。1987版《紅樓夢》在當時也是有爭議的,有人說它甚至不如王文娟的越劇《紅樓夢》!但現在卻成了經典,好像新版《紅樓夢》無論怎么努力也很難超越它了。我們要做的是,正確引導觀眾,朝著一個既尊重傳統,又有我們獨特審美追求的“新三國”而努力。
記者:你在選擇演員時為何不走“海選”的路,為何不用港臺或日韓演員?
高希希:“海選”本身有點折騰人的意思,對人不負責任嘛!把觀眾和演員的熱情調動起來,還不如默默篩選!至于港臺或日韓演員,我從未說過不用,準備飾演孫尚香的林心如就是臺灣演員嘛,后邊還會有。
認真考證 細節決定成敗
記者:新版“三國”要拍成古裝正劇,必須真實再現特定的歷史環境、歷史人物,其中包括服裝、化裝、兵器、馬匹、戰船以及武打設計、特技效果等,聽說你為此還專門請了制作《指環王》、《金剛》的國際團隊,真是大手筆、大制作呀!
高希希: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對“三國”的每一個細節都要認真考證,精益求精,否則對不起這部偉大作品,對不起投資方,對不起廣大觀眾。我們在籌拍伊始,就堅持從最小處做起。比如兵器,我們邀請兵器專家,按照漢代兵器的形制,采用經過百煉的優質鋼材精心打造,我不會輕飄飄地拿一把假刀來唬觀眾。要打就是真刀真槍,毫不含糊。
記者:舊版“三國”的最大遺憾就是武打戲太過敷衍草率,看得很不過癮,你在這方面是否要有所突破?
高希希:這是必然的。“三國”中馬上對打的戲特別多,所以“三國”里的馬匹幾乎和演員一樣重要,那個時代馬是人最好的伙伴,在戰場上相當于一部部戰車。我特別強調拍好馬戰戲,已從境內外挑選了一批符合劇情要求的戰馬,包括關羽的赤兔馬,由專人負責馴養,并在全國開辟了十余處“古戰場”,用于將來的馬戰。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新版“三國”有無拍攝之最?
高希希:什么之最?我希望挨罵挨得最少!一部戲還沒拍,已有七八百人拿著板磚在這兒等著呢!當然主要還是關心這個戲的觀眾和三國迷們。真不是同行,同行沒有閑工夫挑你的毛病。看看網上“大話《赤壁》”里的評論,多么尖刻!不過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