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如今的觀眾來說,他既陌生又熟悉,代表了一種曾經如此泛濫卻逐漸被消解的文化,正因為此,才顯示出獨特的荒誕色彩。《我愛我家》透出來的紅色時代氣息,自嘲和聰明,像酒一樣偶爾喝上一口,就散發出中國式的回憶來。
文興宇出演《我愛我家》時,關凌幾乎還是個小孩。我也是個小孩,最喜歡看的是宋丹丹和梁天,以至于很久,我都不知道家中的這個老爺子叫什么名字。他說的那些話,很多小孩也是聽不出里面的氣味。舞臺感仍是濃了一些,聲音也很大,感覺離我的生活很遠。后來,我才發現他就是那個時代的肖像。
《我愛我家》的演員,幾乎都紅了。除了這一大家子,還有前后兩個保姆,那些走過路過的,隔壁鄰舍的,但凡露一下臉,就被人記住了。但很少有人像文興宇,讓傅明這個角色成為時代的標桿。比如一想起老干部,說話做事都是文興宇那種氣派。當然,臺詞是梁左的,功不可沒。可沒有文興宇,中國人對老干部的形象也許就要換一種認識了。
中國很少有情景喜劇能達到可以重復觀看的高度。流傳最廣的反而是美劇《老友記》,它描寫的都市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剛好切合當下中國的城市境況。英達其實是希望對此有所表達的,但《我愛我家》之后,只有《閑人馬大姐》還算耳熟能詳。而這兩部其實是有所傳承的,他們的人物都有類似的氣質。有時候甚至覺得,如果把文興宇從《我愛我家》里去掉,兩部片子的意味就更像。但這反而凸顯出文興宇的重要性來,對于如今的觀眾來說,他既陌生又熟悉,代表了一種曾經如此泛濫卻逐漸被消解的文化,正因為此,才顯示出獨特的荒誕色彩。
重看《我愛我家》可以買碟,這幾年地方電視臺找不到好的劇目,也經常重播。有時深更半夜某個偏僻的電視臺會突然放上兩集,給你一個驚喜。為什么要重讀經典?因為即便你知道劇情和臺詞,最后也能讓你內心一笑。《我愛我家》透出來的紅色時代氣息,自嘲和聰明,像酒一樣偶爾喝上一口,就散發出中國式的回憶來。
2003年底,英若誠去世時,很少有人聯想到《我愛我家》。其實他和文興宇在劇中的搭臺唱戲幾乎就是在述說革命家史,政治意味濃烈。現在,文興宇也走了,那種以趣味表現時代感的演員也越來越少。其實后來也看過文興宇出演的其他作品,看到最后出現職員表時,總怕文興宇三個字上面加上白框。他實在太低調,我們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今天才以這種方式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讓一個逝去的時代記憶忽而鮮活,但也終究要淡去。(謝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