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捐款風波”持續延燒了兩個多月之后,中國知名演員章子怡的聲譽受到嚴重影響。不過,在多位法律和社會學專家看來,這一事件中暴露出的中國慈善制度的漏洞更值得關注。
中國目前的法律規范中,公益事業捐贈法、信托法等在慈善事業方面都有相關規定。“不足的是,對慈善捐款整個過程缺乏法律約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賈林青建議,應該立法對捐贈過程中的前期捐款,中期資金管理、資金傳遞和后期的資金使用、資金接收都進行全面的規范,做到無懈可擊。
章子怡的“捐款風波”發端于2010年1月,有網友發帖稱章子怡私人承諾的捐款100萬元人民幣實際上只到位了84萬,而她募集的100萬美元下落不明。而后兩個月,章子怡試圖對此進行澄清,但效果欠佳。
網民“牛皮花生”表示,“此事件在網民們看來不似別的八卦新聞,已經是一個事關慈善事業和社會誠信的社會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廖菲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公眾聚焦此事,除了明星光環帶來的放大效應之外,更是關注捐助款項去向。對慈善事業的關注,體現了中國公民意識在不斷提高。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主任陳濤說:“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公民慈善意識在增強,已能夠更廣泛地參與慈善事業監督。”
不過,也有人反對這種針對某個明星的“開火”。全國道德模范陳光標在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認為,“對章子怡的報道對中國慈善事業是個打擊”,“中國慈善制度正在逐步完善的時候,慈善事業需要包容、支持、理解、微笑、多給點掌聲”。
對此,陳濤表示:“對這一事件的關注本身是好的,我們該認真看待這一事件暴露的問題,及時總結經驗。但是應該跳出個別人、個別事件,從大環境,即慈善制度、法律法規的健全來思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