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建國大業》這樣一部電影里塞下近兩百位明星演員的做法,其實電影史上不乏案例,其性質最接近的應該是前蘇聯的《解放》五部曲,匯集了前蘇聯當時幾乎所有電影界明星。但毫無疑問,能像《建國大業》這樣有龐大規模明星陣容的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應該是獨一份兒。影片的確如預料的那般,各路明星演員走馬燈一樣輪番串場。而且“在銀幕上數明星”,對中國觀眾來說的確還是一件新鮮事兒,觀眾看到自己熟悉的明星演員,要么是一片議論,要么就是開心大笑,在葛優和郭德綱分別亮相的時候,觀眾的笑聲尤為明顯。
“全明星陣容”是最大的賣點和話題,但似乎也是唯一的賣點和話題,影片其他方面應該說是少有突破,整體中規中矩。《建國大業》對中國主旋律的電影最大貢獻,就在于讓主旋律電影逐步類型化,這次是從“明星”切入,做到極致,自然會導致影片整體的不平衡,但單從追求市場效益角度,“全明星”這招可謂大膽創新。
《建國大業》對主旋律電影的創新必須得承認一點:它從最初一個“政協行業電影”的規模做到現在這樣,其實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除非“中影集團+韓三平”為核心的團隊來進行自我復制,不然這樣的電影運作模式不具有任何可復制性。說它偶然,是因為影片最初從創意、劇本到實際運作規模,都是一個相對中小的常規主旋律電影,在今年2月開機時,確定參演的明星演員寥寥。但沒到兩個月,因各種因素,產生了令人驚訝的“滾雪球效應”,最初還有演員因為檔期和片酬問題謝絕參演,后來電影界以出演《建國大業》為己任,為爭取露臉,用“擠破頭”來形容并不為過。說它必然,就是這部電影的確“趕趟兒”,或者說“趕上這一撥了”。最后電影被抬高到一定的位置上后,《建國大業》就已超越了傳統意義的主旋律電影,似乎目前可以給它一個新定位──“主旋律商業大片”。
對于這樣一部電影,很難就其內容展開討論和評論,因為無論怎么評論,都是失效或者說是脫靶的。比如說劇情,所有內容都是“教科書上被蓋棺定論、不能質疑的歷史史實”,在以往多部主旋律大片里都充分展現過;說表演,領導人物早已定型,很難去做大的突破,雖然這次強調表現共產黨領導人的親切和活力,但依然很受局限。
全片所有角色里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陳坤扮演的蔣經國,年輕的蔣經國是全片里刻畫得最完整和飽滿的,陳坤的表演用“光芒四射”來形容絕不過分,這應該是他從影以來的最佳表演,在眾多大腕中,依然非常搶眼。其他的即使表演出彩、詮釋人物相當到位,但可惜戲份不足,未能留下更多印象。
老一代觀眾對這段歷史有相當的了解,看電影的同時溫習一下歷史,而且能延展開聯想到殘酷的革命和建國歷程;但對年輕一代而言,他們似乎更能接受對那段歷史偏浪漫化和藝術化的表現手段,在他們數著露臉的明星數量的同時,能有多少心思放在回顧和學習歷史上,就不得而知了。
據說因為《建國大業》這次市場營銷的超水平發揮,明年馬上要開始籌備前傳,給建黨70周年獻禮,這也印證了《建國大業》目前還只能是一個自我復制的獨特案例。雖然對國內電影市場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從制片角度,它的確太特殊了。當然,下一部前傳電影除了“全明星”,還能挖掘出什么新賣點和話題,就讓我們繼續猜想吧。撰文/關雅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