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當下最紅的笑星,大家一定會想到小沈陽。不過就在小沈陽紅遍全國的同時,在上海,有個人卻比小沈陽還要火,這個人叫周立波。他的海派清口表演是場場爆滿,連央視春晚的郎昆導演也把周立波與小沈陽相提并論,還說要研究一下周立波為何如此火爆,將海派文化引入春晚。
眾所周知,小沈陽為了上春晚,在師傅趙本山的竭力提攜下,幾經努力,終于登上了2009年的春晚舞臺,小品《不差錢》使小沈陽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笑星。從此以后,小沈陽也頂替了師傅趙本山,開始了以他領銜的趙家班的全國巡演。而相反的是,上海的滑稽界除了嚴順開一人多次登上春晚的舞臺,就沒有一位笑星能夠獲得春晚的青睞,人們把理由歸結于南北語言差異導致的審美接受障礙。
從多年辛苦爭取未果到周立波走紅引起春晚導演的關注,周立波并沒有表現出受寵若驚的姿態,自言上不上春晚由我自己定。這是一種對海派清口表演藝術市場定位的正確判斷所產生的藝術自信。走紅不靠熒屏混個臉熟,舞臺藝術回歸劇場演出,周立波的藝術實踐是有借鑒意義的。
周立波這樣解釋自己不上春晚的理由:“我一直在想另一個問題,就是上海的語言類節目,為什么一定要把上不上春晚作為標桿呢?既然是上海的語言類節目,自然要立足上海。上海有1800萬人,多么大的市場,如果每個人都來聽海派清口,那就是將近40億元收入。”這番話說到了點子上。
郎昆導演欲把周立波的海派文化引入春晚,顯示出央視春晚文化包容性應該具備的藝術態度。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作為一年一度的國家春晚,是展示藝術創作成果的一次檢閱和匯報,在這一點上是不該拒絕海派藝術的,如同央視的戲曲春晚,以京劇為主,兼顧地方戲曲,全面展現中華戲曲的藝術魅力,央視春晚應該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其實,從藝術審美的終極目標而言,有市場遠比上春晚重要。所以,在演出市場并不景氣的當下,周立波不把“上不上春晚”作為自己的藝術態度,對此,我們深表贊同。這也是對海派文化的一種自信,正是有了這種藝術自信,周立波創造了一個演出市場的奇跡。
吳為忠(特約評論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