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立春》在安徽蚌埠點映,蔣雯麗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昨天,《立春》在蘇州點映,顧長衛又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蔣雯麗也從安徽趕來跟顧長衛會合。
即將于11日正式上映的《立春》,是顧長衛繼《孔雀》后的第二部長片,蔣雯麗也憑借該片在去年的羅馬電影節上摘取了影后桂冠。影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小縣城的音樂教師王彩玲,為實現歌劇夢想而苦苦掙扎的故事。片中充滿了小人物命運的悲情色彩,又不乏幽默搞笑成分,蔣雯麗在片中既增肥又扮丑,將執著追求歌劇夢想的王彩玲演繹得入木三分。影片結束后,不少觀眾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片名寓意新的向往
細心的觀眾應該還記得《孔雀》里的最后一句話:“我記得爸爸走的時候,離立春不遠了。”這句臺詞為《立春》埋下了伏筆。顧長衛介紹說,其實在最早看劇本,與編劇李檣策劃時就覺得這個片名好。“立春兩個字在字面上其實就是說冬天過去了,春天來了,人的心情也變了。《孔雀》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立春》發生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也是改革開放的這段時間,各地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也是《立春》的故事背景。其實立春的到來,也預示著王彩玲新的向往。”
搞笑臺詞悲喜交加
《立春》以蔣雯麗扮演的王彩玲追求歌劇夢想為主線,但其中也穿插了各種小人物。他們當中有一心追求王彩玲的周瑜、有令王彩玲心動的藝術青年黃四寶,也有癡迷芭蕾舞的胡金泉、為達目的欺騙了王彩玲的歌劇愛好者高蓓蓓。有趣的是,影片沒有完全展現悲苦,演員們全部說包頭話,搞笑的臺詞不時逗得觀眾大笑。如王彩玲會一根筋地說:“我不想在這個城市發生愛情。”也會一廂情愿地對黃四寶說:“你會永遠愛我嗎?”周瑜更是在大段朗誦普希金詩歌時說:“我朗誦詩歌的時候,在場的考官沒有一個不哭的。”
顧長衛回憶說,當初《立春》有現成的構想,但還沒有落實到文字上,于是他就與李檣不停地交流,但劇本最后都是李檣寫的。“其實我內心深處有王彩玲的影子,很想成為王彩玲。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給我一個機會,借助電影中的人物來發揮一下理想主義的光芒。”但顧長衛表示,因為故事中有很大失落感,他反而喜歡有悲喜交加的東西在里面,而不是單一地、直白地表現悲情,于是便有了那些搞笑的臺詞。
開放式結局留思考
王彩玲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是有原型的,影片結尾,王彩玲身著華服,登上舞臺縱情高歌,隨后字幕緩緩而出——謹以此情此景獻給王彩玲,用一個開放式的結局留給觀眾無限思考。顧長衛認為,現在的結局“很感性”,“可能把王彩玲在音樂廳演出這段拿掉會更酷一點,但現在的結局反而更多人喜歡。我們生活中就會遇到這樣的人,所以希望故事結尾時,她的夢想得到成全,以此表達對王彩玲的欣賞和敬意。”
□晚報記者于音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