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各地熱映的古裝大片《投名狀》獲得包括影評人和觀眾共同的肯定和好評。其實自從2000年《臥虎藏龍》開始,中國電影就進入了一個“古裝大片”的時代,國內頂尖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等紛紛試水,于是也就有了從《英雄》到《夜宴》,到《十面埋伏》,再到《投名狀》的誕生,也就有了———
陳可辛超越了張藝謀、陳凱歌
《投名狀》的故事講到最后,是秦午陽一刀刺向龐青云,這一刀,刺在大哥心口上,碎了一地的是三弟曾經天真的信念。
導演陳可辛也許不曾想到的是,這一刀,在刺穿兄弟情時,也把這些年華語古裝大片華麗蒼白的窠臼,刺出了一個窟窿。仿佛血肉包裹住刀刃的那一剎,在云端漂浮已多時的古裝大片,那輕飄的浮華,終于挨到了我們腳下的土地。
有這樣一說,認為優秀的劇情片是在創造我們想象之外的另一種生活,這是另一種真實,是在我們的經驗之外卻又在體驗之內的真實。以此為標準,《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和《夜宴》只得一一敗下陣來。這時冒出一部《投名礎罰溆腥便冢牽夢頤譴ッ攪死嘈推梢雜滌械氖凳翟讜詰哪諍恕S杏捌廊誦穩藎驢尚劣謾鍛睹礎肺拋按篤⑾亂桓霰曜肌U餛蘭鄄凰愎蛭遼伲驢尚寥肥底齙攪訟惹罷乓漳薄⒊驢韜團摹兌寡紜返姆胄“彰揮兇齙降摹?nbsp;創造經驗之外、體驗之內的一種真實。
就像作家孫甘露一句感嘆:從《臥虎藏龍》開始,古裝片的主角都是飛著的,飛檐走壁,虛無縹緲,這一次終于是腳踏實地的。評論家小寶說得更直接:之前的古裝大片,恁是鳳冠霞帔,用足了所謂的東方元素,電影骨子里傳達的觀念或是迎合現代商業,或者干脆代表了意識形態,換言之,那些故事根本上是消解歷史的。這一次,陳可辛終于觸及到中國人的古典情懷,即對于忠孝節義的認識和捍衛,也終于讓人看到了尊重歷史的觀念,并進而看到真實的觀念。
陳可辛曾很多次設想,像個正常的香港導演那樣,去拍部功夫片或者武俠片,但是想來想去,愿意拍的只有“刺馬案”,說到底也只是因為,張徹的《刺馬》是他兒時刻骨銘心的一部電影。那段歷史還襯著戰亂背景——— 14年里死了7000萬人,如此慘烈的背景提供了挖掘人性的空間,“在戰亂和物資貧乏的年代,最能反映人最真實的一面,當要表現這些人性的東西時,武俠的篇幅就少了很多。”拍得好或不好另當別論,至少在《投名狀》里,我們看到了在先前大片里被完全無視了的“閑雜人等”,一些沒有被符號化、集約化的東西,一些處于劣勢仍然拼命存活的人們——— 在《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和《夜宴》中被徹底蒸發掉的群體。
商業大片的壓力和兩難
做電影,終究是在“讓觀眾進影院”和“保留一點自己”之間權衡。趕在陳可辛之前吃螃蟹的幾位,《夜宴》的馮小剛束手束腳,陳凱歌在《無極》里過分任性,至于張藝謀,從《英雄》一路到《黃金甲》,他忽視了觀眾需要幻想,沒人愿意心甘情愿接受強權壓制。
在這一點上,《投名狀》也是弱點和優點同樣突出。即便陳可辛自己,也不否認片子帶著太多有強迫色彩的信息,這是一部拍得太直白的電影,直白到讓人覺得沒了探索的樂趣,導演唯恐你誤會了哪怕一個細節。
做一部面向大眾的類型電影的壓力會迫使導演在影片中做減法——— 簡單的歷史觀、明白的價值觀,以及相對單純的人物,事實上這是好萊塢流行的做法。在《投名狀》里,陳可辛又不甘心減法做到底,比如那些戰場戲。第一場仗,完全是“勇字行軍”,是典型的戰爭的廣告片,讓人聯想到煽情的征兵海報。其后,戰爭成了一場漫長的煎熬,大部分人在戰壕里腐爛,這一段,是絲毫不能讓人熱血沸騰的,事實上,這根本就是陳可辛在向《西線無戰事》致敬,那是他喜歡的戰爭小說。煎熬過后,兵戎相見的兩群人突然發覺,雄心壯志全是騙人的,眼前的敵人是曾經的兄弟,他們到底在為誰、為什么作戰?到了這里,完全是反戰了。
當然,那些看似多元的價值觀很可能最終仍停留在導演的個人趣味上。作為導演,在這種境況下不能、也沒辦法強迫觀眾去相信某種價值觀,他能做的,只能是在不敗壞商業口味的前提下,盡可能調動每個觀者的惻隱之心。
在《投名狀》的末尾,秦午陽在雨中拖著傷腿前行,鏡頭給了他腳上的靴子一個特寫,靴子是龐青云送他的,是他在心底里認定他做大哥的開始。類似這樣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在電影里還有很多,陳可辛畢竟是個細膩的人,心懷悲傷,又割舍不下一絲暖意。
北美、龍門或者滑鐵盧
趙二虎在蘇州城里見黃將軍這一段,拍得很唯美,也很寓言化,幾乎是影片中一抹異色——— 《驚夢》一曲悠悠,雕花窗外粉墻黛瓦,硝煙似乎遙遠,男人深情思念著故去的愛人,而他已被困城中一年。
這一段,是陳可辛自己鐘愛的段落,但是美國投資方告訴他,北美放映時,這段會被剪掉,因為美國觀眾不愿思考這其中的“詩情畫意”。這也許是一個無奈而又必須的妥協,自《臥虎藏龍》至今,所有華語古裝片的終極目標,是打開海外市場,尤其北美市場,對于這些投資上億的影片而言,票房總額只占全球1%的國內市場,遠不能收回成本。
好萊塢眼皮底下的錢怎會好賺?用美國南加州大學斯坦利·羅森教授的話說,美國觀眾歷來就不喜歡家庭作業一樣的、帶字幕的電影。帶字幕的影片,特別是來自亞洲的、被認為是更加“異域”市場上的影片,毫無例外,在北美市場上的遭遇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迄今,成功的華語電影都是武俠電影或動作電影,在這些影片中,語言———和字幕相關的弊病——— 遠遠比不上銀幕上的動作重要。
《臥虎藏龍》是在北美市場最成功的華語電影,它創下的近1.3億票房一騎絕塵。作為一種票房現象,《臥虎藏龍》就像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似乎是在最恰當的時候推出的最恰當的影片。如果再深入地說下去,那就是發行方索尼影業在恰當的時候進行了一場巨大的賭博——— 同時在88個放映點首映、高達77萬美元的發行資金預算、大量準備時間和一系列多樣化的預告片,所有這些手段在外語片的歷史上創造了空前的紀錄。更不能忽略的是,索尼影業聘請了紐約政論作家賽戈爾和時事評論員格魯曼為影片造聲勢,其中,賽戈爾手握紐約電影和傳媒界人士的2萬名錄數據庫,格魯曼和嬉皮文化與嬉皮士人群之間關系密切。這二人以“草根階層潛入市場推銷運動”為題制造了大量關于影片的“流言”,最終推動這部電影從藝術影院的昏暗地帶走向轟動市場。
有臺灣影評人說,依照這操作模式,就是換了“王安”、“張安”,《臥虎藏龍》至多電影品質不如些,票房卻是怎么都不會差的,這話不是全無道理。然而這條成功之道是再也不可能被復制了———《英雄》和《霍元甲》止步于5000萬美元,到《黃金甲》時,這個數字只剩不到700萬了。至于《無極》,則成了一個徹底的失敗。
而在此之前,成龍一人在美國創造了近7000萬美元票房,然而包括《紅番區》在內的幾部影片,上映的都是英文配音版。成龍的拳打腳踢甚至塑造了美國人對亞裔演員的審美。章子怡在北美嶄露頭角時,身份是打星,《新聞周刊》這么描繪她:“蜷伏的老虎,初生的明星。”章子怡能踢腿、舞劍和模仿成龍,好萊塢毫無疑問會喜歡。
這就是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的地位,誠如最近一期《新聞周刊》中形容的,身陷兩片“隔離區”——— 一片以古裝武俠片為代表,這些影片的觀眾大多是阿拉伯裔、非洲裔和拉美裔,文化程度不太高,他們只關心動作和打斗,《英雄》的北美版在內容上遠比國內的公映版更空虛;另一片就是《飲食男女》、《霸王別姬》和《花樣年華》這類藝術片,在曼哈頓小規模放映,自有挑剔的紐約客捧場。本質上,都是邊緣化的影像。
張藝謀和陳凱歌都是從一個隔離區跳到了另一個,而陳可辛說,他拍《投名狀》的初衷之一,是希望在北美市場上,能沖破這兩個隔離區的藩籬,沖出邊緣的地位。他也明白,自己選了不討巧的一條路——— 好萊塢的主流片,如何能讓主角的身上閃爍著曖昧的灰?終究,是不甘心,總還想保留一點自己的美學嘗試。
北美一跳,前方是龍門?還是其他?也只能走著瞧。 (迦 陵)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