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北京“青年創(chuàng)業(yè)示范園”正式開園,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賀軍科、市委常委梁偉,以及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鄧亞萍等出席活動,這也是鄧亞萍出任團市委副書記以來的首次公開露面。在開園儀式上,入園創(chuàng)業(yè)青年代表從領(lǐng)導(dǎo)手中領(lǐng)取了象征入園的“金鑰匙”,意味著將從這里起步,開始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人生。圖為鄧亞萍在“青年創(chuàng)業(yè)示范園”開園儀式上鼓勵創(chuàng)業(yè)青年。 中新社發(fā) 鄭雄增 攝
北四環(huán)邊的奧運大廈,見證了鄧亞萍人生中的又一次華麗轉(zhuǎn)身,只不過2008年的她,身為北京奧運會奧運村部副部長在5層辦公,而2009年再次走進這里,鄧亞萍已經(jīng)就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辦公室也挪到了14層。9層變遷的背后,是從光鮮奪目的體育圈走向相對陌生的政壇,“乒乓女皇”卻是依舊的快言快語,依舊的自信陽光,她笑對記者:“其實我只是工作性質(zhì)變了,但工作對象一直沒有變,因為相當(dāng)多的體育愛好者都是共青團員,都是年輕人啊!”
迅速進入狀態(tài) 羅格發(fā)電祝賀
兩張辦公桌,兩個檔案柜,一組大沙發(fā),20來平方米的大辦公室干凈整潔,甚至有些空曠,讓人讀出這里主人的干練和平常心,唯一不和諧的,就是桌上那兩部響個不停的電話機。“沒辦法,今年我們團委工作很重,時間不允許我按部就班地熟悉流程了,馬上就要進入狀態(tài)!”神采奕奕地打過招呼,鄧亞萍如是一番“緊迫”的開場白,讓人覺得這屋里的時間都要流失得比別屋的更快些。
不過實話實說,從光鮮奪目的體育圈走向相對陌生的政壇,鄧亞萍的這次轉(zhuǎn)型多少讓人有些意外,坊間也是熱議不斷,而這一切在鄧亞萍看來卻“不是孤立事件,組織這樣安排肯定有道理”。“其實只是我的工作性質(zhì)變了,但工作對象還是沒變。你想啊,體育運動員和體育愛好者的核心還都是年輕人,恰恰是我們共青團員這個年齡層。北京奧運會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不止是鳥巢、水立方,還有愛國主義教育和志愿者體系,我們團委正好可以發(fā)揚這個優(yōu)勢,在此基礎(chǔ)上挖掘當(dāng)今社會的新動力……”上任不過10天,雷厲風(fēng)行的她在新舊工作的交叉點上又有了更深的思考。
“所以我覺得這兩個工作是相通的,而我在這里還有自己的優(yōu)勢。”“名人”加“官員”的特殊身份,賦予了鄧亞萍的新角色,也給了她更多的發(fā)揮空間,上任沒幾天她便接到邀請——幫助南京申辦2014年青少年奧運會。“我又進了一個奧申委!要去說服的奧運官員都是老熟人!”而讓鄧亞萍意外又激動的是,就在前幾天,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還給她發(fā)來賀電,祝賀她就任新職,“我正準(zhǔn)備回信呢,在感謝他的同時,也得說說申辦青少年奧運會這件事,此外還希望羅格主席和國際奧委會支持共青團的工作。”
與年輕人有緣 感嘆80后激情
收起羅格的賀信,理性地解析完,重新落座的鄧亞萍長吁一口氣,感性的一面終于表露出來,“其實接到通知要到團市委,我是真高興,我打心眼里愿意和年輕人一起工作。”的確,她和年輕人還是有緣分,幾次成功轉(zhuǎn)型的神奇故事至今激勵著這些80后,而那些志愿者們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的無私奉獻也感動著她的每一個細胞。
從5歲開始打球,到24歲退役,19年的運動員生涯帶給鄧亞萍的不止是令人炫目的18個世界冠軍頭銜,還有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競技體育的殘酷告訴了我,人生沒有捷徑,只有靠自己去拼”;而從1997年退役時認不全26個英文字母的“英語盲”,到2008年底在劍橋大學(xué)戴上博士帽,鄧亞萍經(jīng)歷了第一次成功轉(zhuǎn)型,“在國際奧委會聽不懂、說不出的尷尬讓我受到深深刺激,可過了語言關(guān)后,我又面臨著說什么的困惑,只有去學(xué)、去充電……”如今的年輕人更多的是在此時認識了鄧亞萍,與父輩口中那個賽場上的“奪金機器”相比,這個與他們同樣讀書讀得大把掉頭發(fā)的“大姐姐”更容易引起共鳴。
2008年北京奧運會奧運村前,人們又看到了身為奧運村部副部長的鄧亞萍,也就是在此番第二次轉(zhuǎn)型期間,這個年輕人的偶像也被年輕人深深地感動了一回。“7月初村里演習(xí)的時候,嬌生慣養(yǎng)的大學(xué)生志愿者還鬧了不少笑話,我們當(dāng)時都心虛:這些孩子行不行啊?可十幾天過去后,他們像完全換了個人,在家從來不洗衣服的大學(xué)生在奧運村里為各國運動員洗襪子,有的難洗的衣服,比如棒球服、擊劍服竟然用手一刷仨小時,還有志愿者得知自己跟隨的奧運官員因日程緊張沒吃到北京烤鴨,就自己去訂了一只,在人家要回國時送到機場……這就是我們可愛的80后!”貴為“村官”的鄧亞萍那時一直堅持與志愿者們并肩奮斗在一線,所以如今回憶起那些角落中的感人故事,鄧亞萍依然滔滔不絕,為孩子們掩飾不住的自豪。“所以我說,我是真心實意愿意和年輕人在一起!”
說起三歲小兒 名人媽媽有些愧疚
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會有一個堅強的女人,而在鄧亞萍這個女強人三次華麗轉(zhuǎn)身的背后,卻離不開兩個男人的鼎力支持——大男人,是她的先生林志剛,小男人,是她的三歲小兒林瀚銘。
2004年,鄧亞萍與相戀多年的前國家隊隊友林志剛結(jié)婚,2006年3月喜得貴子。但一家人很快因為各自的工作和責(zé)任各奔東西,電話成了維系親情的唯一紐帶。2007年底,他們終于在北京安置好了自己的愛巢,再次團聚。只是這些年來,鄧亞萍忙碌依舊,早出晚歸,與孩子間嬉笑玩耍的時間都交給了工作。“在我們家孩子眼里,他奶奶第一,他爸第二,我排第三!”說起孩子,鄧亞萍褪掉了習(xí)慣性自信的外衣,表情也柔和起來,“你說我這幾年,忙完博士論文,忙奧運會,哪個能推掉?有失必有得。”
悵然之余,說起小瀚銘的趣事,鄧亞萍也是津津樂道,“他現(xiàn)在哪兒會打乒乓球啊,還早著呢,他現(xiàn)在可皮了,沒閑著的時候。那天他問我,你為什么打乒乓球啊?我怕解釋不清,糊弄他說,為鍛煉身體唄!他又問我,媽媽你怎么在電視里……他的問題好多好多哦!”最讓鄧亞萍樂不可支的,是小瀚銘又一次在地鐵里看到媽媽做的獻血公益廣告,激動得他對著照片大叫“媽媽!媽媽!”惹得他人側(cè)目。三歲的小瀚銘現(xiàn)在還不知道,他不整天纏著媽媽就是對媽媽事業(yè)最大的支持,而他長大后肯定也會和其他小朋友一樣說“我的媽媽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媽”。
晨報記者 劉瑩/文并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