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水立方里的一條快樂的小魚”、“我要成為泳池里的搖滾天王”、“我要在殘奧會結束后再為四川地震災區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22歲的楊博尊9月13日奪得男子仰泳S11級冠軍后的一番話,感動了在場所有的記者。3天后,當他出現在贊助商為其舉辦的記者見面會上時,他樂觀、自信并不失幽默的言談,再次讓記者們震撼。
楊博尊不過是中國殘奧隊332名運動員中的一個代表,從他身上,人們看到了殘奧運動員群體的縮影:他們并不是一個時刻等待社會救援的人群,相反,他們頑強、自信、樂觀,他們積極地與社會融合,在某些方面,他們甚至還能為健全人提供幫助。
“80后”、“90后”是中國代表團主體
據中國殘奧代表團新聞發言人、中國殘奧管理中心競賽部副部長孫丕評介紹,參加本屆殘奧會的中國運動員,68%是從未有過奧運經歷的年輕人,這其中,“80后”、“90后”運動員占絕大多數。
當這批年輕的中國殘奧選手在比賽中創出傲視群雄的成績時,他們同時也表現出“80后”、“90后”年輕人普遍具有的獨立思考個性、時尚氣質和世界眼光,這更讓孫丕評這位從事殘疾人體育工作30多年的老行家感到欣喜。
1986年出生的楊博尊正是“80后”、“90后”殘疾運動員的杰出代表。
楊博尊不僅體育運動成績出眾,而且興趣廣泛。在天津市重點中學讀書時,楊博尊的學習成績就十分優秀,初中畢業時,他的中考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業余時間,他喜歡搖滾樂,并曾夢想組建一支自己的搖滾樂隊;他還喜歡寫作,本屆殘奧會后,他打算把自己這些年一步步成為殘奧會游泳冠軍的經歷寫成書。
在楊博尊還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盡管自己這幾年的比賽獎金收入并不是太多,但他卻希望盡己所能地支援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他準備在殘奧會結束后,再次向四川災區捐款。
楊博尊的手臂上,繪有一條從“水立方”騰空而起的小魚,雖然他看不見,但他的心里卻有著一股“海闊憑魚躍”的情懷;在北京殘奧會即將結束之際,楊博尊還向記者說過這樣一句話,“殘奧會只有開始,沒有結束。我參加了殘奧會之后,余下的人生都將是殘奧會的延續,殘奧會使我深刻感受到的拼搏、超越精神,將激勵我一生一世”。
年輕的殘奧運動員大多受到良好教育
之所以說楊博尊的話經常讓采訪他的記者們感到震撼,是因為健全人的腦海里都有一個潛意識,那就是殘疾人需要同情和幫助。因此,當他們展現出積極、樂觀、自信的個性時,健全人往往感到不可思議。
但這種個性,并不是殘疾人與生俱來的,在很多從事扶助殘疾人工作的業內人士看來,殘疾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塑造他們的開放個性十分重要。
在北京殘奧會男子輪椅乒乓球比賽中奪得冠軍的馮攀峰,是一名即將進入大學的殘疾運動員。
19歲的馮攀峰因患小兒麻痹導致下肢癱瘓,他原本是個非常內向的孩子。在他順利地讀完小學、中學,步入成年后,他的性格也逐步發生很大的改變。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馮攀峰思維敏捷、言談大方得體。他既不像老一輩殘疾運動員那樣,無論何時何地都把感謝社會的話放在首位,也不像健全人想象中的殘疾運動員那樣,會很害怕談及自己的肢體殘疾。
面對記者,馮攀峰說得較多的是對未來的打算,他說,參加殘奧會只是他人生目標的一小部分,他還要讀大學,要有自己的事業。馮攀峰對自己人生的規劃顯然經過認真的思考,而非隨遇而安。
孫丕評認為,像楊博尊、馮攀峰這樣的“80后”、“90后”殘疾運動員,一般都有條件受到良好的教育,這也是他們具有積極、自信個性的原因所在。
教練鼓勵殘疾運動員與健全人交流
在中國殘疾人自行車隊教練施金鳳看來,教練鼓勵殘疾運動員與健全運動員交流,也有助于加深殘疾運動員與社會的融合。
殘疾運動員往往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雖然同為殘疾人,大家交往起來心理上要感覺輕松一些,但最大的不利因素卻是喪失了與健全人社會融合的機會。
據施金鳳介紹,在她執教上海殘疾人自行車隊之初,隊員們普遍害怕同健全人交往,非常自卑。為此,施金鳳刻意創造機會讓健全運動員與殘疾運動員一同訓練,因為事先對健全運動員有過尊重殘疾人的交待,雙方在一起的訓練效果非常好,健全運動員從殘疾運動員身上學到了頑強精神并學會尊重殘疾人,殘疾運動員則在與健全人的交往中嘗試融入社會,并由此樹立了自信心。
在中國殘疾人乒乓球隊,教練衡新也向記者介紹了讓健全青少年與殘疾青少年共同訓練的方法。
正是由于在日常訓練和生活中,不再回避健全人,而是主動與健全人交流,現在的殘疾運動員在融入社會方面更加自信。
中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是首要條件
在中國第一代殘奧會運動員馬巧云的記憶里,20多年前的中國殘疾運動員還是比較自卑的群體,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在那個年代,殘疾人事業剛剛在中國起步,殘疾人作為一個弱勢和容易受到歧視的群體,很難有一個自信的心態。
中國的殘疾人事業在上世紀90年代后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近20年來,隨著整個社會對殘疾人群體的關注和接納程度的提高,馬巧云發現,“通過參加體育運動,使我們的生活觀念變得更加積極向上,同時,我們更加渴望與社會交流、融合,希望能為社會作貢獻。”
馬巧云認為,正是由于中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殘疾人向外界敞開心扉才有了可能,“如果中國的殘疾人仍然像20多年前那樣受歧視和排斥,我想,中國殘疾運動員即使能在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在社會生活中,他們也仍然感覺自己是弱者,仍然不會有自信、開放的健康心態。”
積極面對人生的挫折,永不放棄心中的夢想,這是健全人通過殘奧會了解到的殘疾運動員的精神境界。很多健全人都有這樣的感慨:比起這些殘疾運動員,自己在面對人生困境時,曾經是多么的怯懦和脆弱。與其說自己具有為殘疾人提供幫助的能力,還不如說是殘疾運動員教會了自己該怎樣勇敢面對人生。
殘奧會是世界各國殘奧運動員秀出自己的舞臺,它不僅展現了“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更讓健全人直觀地了解到殘疾運動員自信、勇敢、拼搏的精神品質,尤其是中國殘疾運動員所表現出的風貌,更是中國殘疾人事業在近20年飛速發展的集中體現。(慈鑫)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