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喜力,5年大師杯,還有未來無限期的大師系列賽,網球,在上海生根發芽。
不久之后,注冊資金為1.2億的久事國際賽事管理公司即將登場,全力打造網球大師系列賽與F1賽事。現巴士集團副總經理姜瀾將接受這一新挑戰,他和他的新團隊躊躇滿志,“我們會讓上海球迷更理解網球,更享受網球,那將是申城網球的真正繁榮。”
贏利:長線投資 著眼未來
新聞記者出身的姜瀾喜歡打比方,生動又貼切。“就像我們買股票,35元,現在發行價1元。35元,是作為35年里可能贏利的錢,目前我們以希望價格買入。如果眼光獨到,也有可能35年后,遠不止35元這個價格。事實上,贏利這筆賬,從來不僅僅只限表面賬本上衡量估算。”
2009年,僅次于大滿貫賽事級別的大師系列賽即將落戶上海。幾千萬美元買來的,不僅是一項國際性的賽事,更是一個機會。姜瀾是個直性子,“辦一個公司,我不會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虧錢。但這樣的巨額投入,你要是一開始就直言贏利,也是不現實的。不過我們所做的,一定是為將來鋪路,做有眼光的長線投資。”
幾乎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都歡迎國際級的頂尖賽事,這并非只出于對單一票房贏利的渴望,更多的,是一種無形的城市提升。“包括衍生開來的綜合產業,甚至拉動就業,這些提升都是表面上看不到的。比如說漢城奧運會,當年的大投入為他們贏得多少金錢上的直接收益?很難說。但那之后,我敢說直到現在后奧運效益仍在影響漢城的方方面面。”
有人說,這樣的賽事上海買貴了。但當最年輕的大滿貫賽事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也已走過102年的背景下,我們不得不接受,這個價格是按照那個賽事在成熟的商業環境下所產生的價值。“事實上,網球非常契合上海這座城市的氣質。這么多年來,也有很多人對網球產生了感情。未來的收獲人們會看得到。”
氛圍:文化認同 需要時間
在意大利的時候,姜瀾遇到一位當地的老板。老板的太太講述了一個故事。“那是一場令人興奮的歌劇。我大半年前就去預定了門票。歌劇開演前一個月,我又為歌劇夜特別訂制了一套漂亮的禮服。歌劇上演當天,我們提前2個小時就去了劇場,那里人山人海,我們在酒吧里與認識的不認識的聊得高興。歌劇本身也是不錯的,那個夜晚,從盼望到回味,在我的記憶中整整持續了一年。”老板的太太驚嘆上海文化生活的豐富,但同時感慨文化氛圍的迥異。“這就是一種文化認同,也是目前我們最困難的地方。”
在上海,看比賽就是看比賽,聽演唱會也僅僅限于聽演唱會。那些派對、交際、節目的概念,對上海人來說還很遠。
如果文化認同遲遲不能形成,那么不難理解人們的抱怨,“賽場為什么那么遠?現場看球角度可沒電視攝像鏡頭清楚。”“他們不明白,這已完全超越了比賽本身。”姜瀾呼吁球迷們能夠早到賽場2個小時。參觀展臺,參加互動游戲,嘗嘗小食,或者與不相識的同道中人喝上一杯,談天說地。“就當是放松休閑的一天,你會覺得除了欣賞精彩賽事,還有另一番回味。”
這樣一種生活方式的養成,需要多久,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年限。但所有人都在努力。據悉,從明年開始旗忠村網球中心公眾服務區還將辟出一條上海風情街,并且增加球迷社交活動的區域。“我們希望從年初大家就開始盼望網球賽事的開幕,成為每年的習慣性休閑方式,然后以美好的方式讓你一整年都惦記著。”
基礎:學生路線 潛在消費
姜瀾的辦公桌上放著他與休伊特的合影。做過電視臺副臺長,當過新聞發言人,履歷豐富的他,如今儼然融入了體育人這個角色。“知道學生們之間常常開什么玩笑嗎?”姜瀾先笑著說,“現在同學們會打趣朋友‘算你網球打得好了,有本事就去當大師杯的球童’。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大師杯的系列活動已經深入人心。”
沒有大張旗鼓,卻是和風細雨,大師杯組委會走的是“學生路線”。
與各類學生報刊、雜志的合作已長達3年,網球在學生中有了特殊的地位,效果出眾。“雖然學生現在沒什么消費能力。但興趣養成后,他們會是將來的主力消費群。”
大學生網球計劃,也已不知不覺進行了3年。第一年,網球講座還需要各大高校的網球協會組織學生聽講。到了第二年,學生們不請自來,連過道上也站得滿滿的,人人聽得津津有味。“要想打造一個真正有深度的賽事,從市場培育的角度來講,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看今天賣出幾張票。”
姜瀾的目光投向遠處:“再過10年,你會發現一切都不一樣了。等待,是個美麗的過程。”
(記者 華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