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3秒15!昨晚,劉翔完美復出,幾乎與特拉梅爾同時撞線,而孫海平要求劉翔控制在13秒50左右。但劉翔說他“收不住了”,但腳后跟還有酸痛。這也讓人有點擔心:這對劉翔的痊愈會產生不利影響嗎?
直到9月6日的新中國體育杰出人物頒獎禮上,劉翔還把復出定在10月份的全運會。賽前,聽說美國110米欄選手阿蘭·約翰遜來上海參加黃金聯賽,劉翔說:“難道他是來和我比慢的嗎?”這句自嘲和揶揄,也讓人猜測劉翔其實還不到參加正式比賽的時候。
賽前的各種跡象,將人們引向一個揣測:劉翔的復出,與博爾特缺席有關,上海黃金聯賽需要大牌吸引眼球,需要話題聚集人氣。這讓人擔心,劉翔的復出是不是冒險?
二
劉翔站到第五道上,左邊是特拉梅爾,右邊是阿蘭·約翰遜。本來,應該還有兩個人——杜庫雷和羅伯斯。2005年在赫爾辛基世界田徑錦標賽上,法國選手杜庫雷以0.01秒的優勢力壓劉翔奪冠,被稱為“劉翔一生的對手”,但是,才過了幾年,已經沒有人提起他了;打敗杜庫雷的,不是對手,是膝傷。
古巴小將羅伯斯出現后,搶了劉翔的風頭,甚至打破了劉翔保持沒多久的世界記錄,讓劉翔的粉絲們很不爽:既生劉,何生羅?誰知在前不久柏林世錦賽上,羅伯斯因左腿肌腱老傷復發,被攙扶出了賽場。
僅僅4年時間,世界最頂尖的3名110米欄選手先后被傷痛擊中,這是天妒英才?還是競技體育無法避免的殘酷?越是頂尖選手,壓力越大,越是容易出現傷痛——這難道已經成為鐵律?
三
“更快、更高、更強”,似乎已經不能包含奧運會的意義了,似乎還要加上“更難”、“更重”……甚至“更值錢”。
是不是我們向體育要求得太多了?贊助商要品牌知名度,承辦商要票房,體育官員要政績,觀眾需要刺激,還有“為國爭光”的政治訴求……體育是不是負擔過重?這些負擔,最終是要運動員——身體、精神和神經——來承擔的。“挑戰極限”本是競技體育的魅力之一,但是,“挑戰極限”本來就意味著最大的壓力,還要背負體育以外的各種負擔,會不會讓體育的魅力打折、變味?至少,一些運動員已由“最強”變成了傷號,這應該不是體育的初衷。
劉翔的跟腱傷早就有了,但是為什么要站到北京奧運會的跑道上以后再退賽呢?難道直到這個時候,只有劉翔本人才知道他不能跑?最大的可能是,有關方面認為已經錯過了最適合的宣布退賽的時機,或者說,他們已經找不到可以宣布退賽的時機,只能把劉翔推上風口浪尖。那么背后那只看不見的手,又是什么?對此最應該反思的又是誰呢?
四
“ Olympic Games” 被譯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奧運會,這一盛會的主要內容就是體育運動。于是,“游戲”(Game 的直接含義)便被“運動”取代。如果各類體育項目沒有游戲性,人們從中不能得到游戲的愉悅,恐怕“運動”不會招人喜歡吧?
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塑造“完全的人”——這應該是體育的最高價值吧?我們離這個目標有多遠?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