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斯坦科維奇洲際籃球冠軍杯比賽在北京結束,中國籃協秘書長李元偉就本屆比賽以及中國隊發生的惡性斗毆事件接受采訪。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
7月31日,斯坦科維奇洲際籃球冠軍杯比賽在北京結束,中國籃協秘書長李元偉就本屆比賽以及中國隊發生的惡性斗毆事件接受采訪。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
11月15日,CBA新賽季將拉開戰幕。而這一天,恰恰是籃管中心主任李元偉60歲的生日。以這樣一種方式迎接新的賽季和告別鐘愛的籃球事業,肯定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李主任卸任之際,這位中國籃球的掌門人向本報記者回憶起他的這個特別任期時,用了4個字來形容自己此刻的感受:“難說再見。”
受命于中國籃球危難之機
“我是2003年6月回來的,好像就是15日上班的。”李元偉對回歸籃球的時間記憶猶新。2000年,李元偉離開籃管中心,調任體科所,2003年回來時,他所面對的卻是前所未有的挑戰:要完成2004年、2008年兩屆奧運會的任務,要解決籃球聯賽經營不善、每況愈下的問題。
1995年,中國籃球創建了甲A聯賽,開始了職業化進程。但到了1999年,卻出現了許多俱樂部想另起爐灶的情況。雖然事情最終得到平息,但到2003年,當時還叫甲A聯賽的中國籃球,已經走到了懸崖邊——聯賽水平下降,觀眾人數降低,球員和教練的待遇下降。
“當時,國際管理集團撤出,接手的中籃公司,辦賽的能力比較差,眾多國際品牌也紛紛離開,從1999賽季到2003賽季,籃球聯賽的發展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李元偉說,“當時的大背景是,因政策的改變,各個省市紛紛縮減隊伍,重點扶植個人項目。籃球是一個投入大,產出少的項目,而個人項目,往往只需要培養兩三名運動員,就可能在全運會、亞運會、奧運會上奪得金牌。”
在這種情況下,李元偉選擇了變革。“集體球類項目想發展,走職業化是唯一的出路。”隨后,他進行了2、3個月的調研,“當時,我們系統考察了國外的13個職業聯賽”。在2003年9月21日舉行的全國籃球競賽工作會議上,李元偉在自己上任后的第一次公開發言中就語驚四座:“我在籃管中心時,聯賽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沒有解決,過去的幾個賽季,我們錯過了職業化發展的最佳時機,責任在籃協。”李元偉說,“甲A聯賽存在的很多問題已經到了要從根本上解決的時候了。今后,我們要虛心向足球學習,全面趕超足球,建設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聯賽。”
現在回憶起當時的發言,李元偉依然充滿了感慨:“當時,籃球事業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很多事情又激化了矛盾,是給各俱樂部老總灌輸一種新思想的時候了。”而眾多CBA俱樂部的老總,現在回憶起這次“洗腦”時,也都認為對CBA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從那以后,這種“洗腦”會議,進行過很多次,俱樂部老總的觀念也開始改變。
轉年之后,2004年舉行的聯賽工作會議上又引爆了一個重磅炸彈——取消升降級、擴軍、南北分區等新政出臺。“這次會議是一次思想觀念的碰撞,大家在怎么辦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聯賽上,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一些改革方案在會上確實遭到了反對。基于這個原因,這個賽季被定義為過渡賽季,目的就是,如果不成功,還可以再討論。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賽季。”之后的幾個賽季,雖然總會出現一些問題,但CBA的發展勢頭和良好形象,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改革可以說是初見成效。
一句發言引出與足球首位之爭
但是,在CBA聯賽蒸蒸日上之時,發生了一件令李元偉哭笑不得的事。在2005年5月于北京舉行的全球財富論壇上,作為特邀嘉賓,李元偉的一番“籃球已成中國第一運動”的發言,引起了軒然大波。
當時,他用一串數字理性地說明了籃球已成為中國的第一運動,“據專業權威機構調查,中國近4億青少年中大多表示籃球為其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中國現有室外籃球場43萬塊,占所有戶外運動場地總數的60%;最新數據顯示,今年CBA總決賽收視率達到了2.3%,第四節達到了2.8%……”央視體育頻道總監馬國力適時的“補充”更是錦上添花:“要知道,1%的收視率可代表1300萬人口”。
這個發言在事后被炒翻了天,特別是足球記者,紛紛對此展開了反擊。“呵呵,那會兒確實炒得很兇。”李元偉說,“當時那個時間點很巧,那時候,足球總是出問題,而籃球則勢頭不錯,這中間并沒有任何抬高籃球貶低足球的意思。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從一開始,就把足球放在了一個需要趕超的位置。其實,按照我處的位置,是不應該這樣的,應該是有相當的風險的,而且也犯了一些忌諱。但是,和我同時出席財富論壇的還有郁知非和鄧亞萍,他們一個在為F1宣傳,一個在為乒乓球造勢,在那種場合,我也必須推動中國籃球的發展。”
在那之后,誰是中國第一運動的爭論一直持續,以至于足球、籃球一直被他們的從業者、記者進行相互比較,比如郎效農那句“我不認識易建聯”的名言……“其實,我跟謝亞龍的關系很好,他當過我的上級、我也當過他的上級。”李元偉笑著說。
開放思想促其力挺外教和大郅
李元偉上任后,籃管中心逐漸變得開放起來,并提出了“服務球迷、服務媒體、服務贊助商”的方針。雖然在落實上并不盡如人意,但圈內人士普遍認為,最起碼,中國籃球前進的方向是正確的。
當然,開放并不僅僅是為了媒體、俱樂部和籃協溝通渠道的順暢,它還有一個更加廣泛的外延。比如聘請外教、王治郅的回歸以及籃協資源的開發。
2004年2月20日,中國男籃國家隊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外籍教練哈里斯,正是哈里斯和尤納斯,幫助中國男籃在雅典奧運會上打進了前八名。2005年3月18日,澳大利亞人馬赫成為了中國女籃的主教練。
“外教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和訓練方法。”李元偉說,“應該說,是我力主引進外教執教國家隊的,當時我也頂著很大的壓力。就拿馬赫來說,2006年的巴西女籃世錦賽,中國女籃只取得了第12名,那可是女籃歷史上最差的戰績。我很清楚當時的輿論壓力有多大,但我從比賽的過程中看到了希望,最終馬赫留了下來,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女籃在奧運會上的表現是多么出色,男籃也是如此。我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2006年大郅的回歸,無疑是李元偉任期內的一件大事。“讓大郅回來,其實并不僅僅是為了2008年奧運會。”李元偉說,“當時,我和匡魯斌是以觀看NBA全明星賽的名義去的美國。其實,明星賽我們看過很多次了,那次就是為了大郅。我在美國和大郅談了幾次,我告訴他,我不是以籃協領導的身份來談的,而是以一個長輩、一個老師的身份。我當時告訴大郅,雖然這可能是你最后的機會,但你不要有太多的顧慮。不過,如果你不回去,以后你兒子會怎么看你?可能是這句話打動了大郅,他最終選擇了回來。”
李元偉還透露了一個小故事:大郅回來前,在迎接的人選上出現了分歧,李元偉想親自前往機場迎接,但出于種種原因沒去成,當時是副主任胡加時去機場接的大郅。“當時,胡加時正帶著女籃在澳大利亞比賽,是我把胡加時叫了回來,任務只有一個,就是接大郅。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讓大郅心里有底,不能說人回來了,連個領導都見不到。”之后,大郅在亞運會、世錦賽和奧運會上屢立戰功,“大郅的根兒,還是在中國啊!”李元偉動情地說。
當然,開放的政策還惠及了聯賽。2004年那個賽季,聯賽首次聘請了專業公司進行運作,“當時,籃球界對外界比較排斥。正是邁出這一步后,促進了籃球界打開大門同社會上的專業團隊合作。”李元偉說,當時的阻力也很大,有人認為,與其出錢請別的公司,不如立足培養自己人。但李元偉力排眾議:“我們做不好的為什么不能請別人來幫我們?我們籃協手里擁有那么多優秀資源,但這些都是存量資源,沒有任何價值。我和其他公司合作,就可以把它們盤活,產生效益。如果你的觀念老是‘這是我的一畝三分地’,別人誰也不要來摻和,那事業能發展起來嗎?不可能的!”
如今,這條路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愿意同CBA進行合作,2005~2006賽季盈方的進入,讓聯賽的運作有了保障。2005~2006賽季,聯賽委員會成立,CBA逐漸成為一個大家庭。“我們每年的預算、決算都要向聯賽委員會通告,而且至今為止,中國籃協沒有從CBA拿過1分錢。掙來的錢是大家的錢,中心會和俱樂部搞一個分配比例,以開展女籃、青少年籃球的建設和發展,但這個比例在我任期內沒有做完。現在,聯賽有結余經費,我們都擱起來了,作為風險基金,尤其在當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
放棄千萬冠名就為打造自主品牌
李元偉的長項是什么?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的溝通能力比較強”。
正因為如此,李元偉才能在關鍵時刻力排眾議。為此,很多人都感謝他。比如外教,正是李元偉屢屢在關鍵時刻力挺他們,他們才有機會率領中國隊征戰奧運;比如焦健,2003年亞錦賽,正是李元偉的決定,讓焦健搭上了國家隊的末班車,并在最后的決賽中建功立業;比如大郅,正是李元偉的苦口婆心,才促成了他最終的回歸。
“我確實喜歡放權,但我認準的事,會做得很細,不會輕易改變。”2004~2005賽季,CBA取消了冠名,但仍有某品牌出資1000萬元提出要冠名,但當時CBA要打造自主品牌,戰略合作伙伴要求1500萬元。最后,還是決定放棄了那1000萬元。“那個賽季我們擔了很大的風險,對方很不理解,說1000萬元盡管少,但那也是錢啊,我說,既然我們確定了這個方向,那就要按這個方向走,我們要言而有信,風險再大也要自己承擔。那個賽季,包括女籃聯賽在內,我們大概虧損了1000萬元,全是籃協承擔的。”
如今,任期將滿,李元偉在總結這5年所做的工作時這樣說:“在我的任期內,我做了兩件事,一件是為中國籃球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件事,就是為奧運后中國籃球的發展,做了基礎性的準備。”
環境好了,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參與籃球運動,特別是青少年。而國家隊運動成績的提高,良好的市場潛力,以及擁有姚明這樣的國際級球星,都為后奧運時代中國籃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李元偉雖然謙虛地表示,中國籃球能有現在的局面,絕對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但誰也不能否認,李元偉是中國籃球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現在,李元偉將要淡出,一個時代是終結還是延續,將取決于他的繼任者。媒體對李元偉繼任者的關心,其實就是對中國籃球未來的關心,“CBA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也許我的繼任者能夠擁有更先進的理念,讓CBA變得更好。”李元偉說。
本報北京11月6日電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