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多哈打造了歷史上最昂貴的亞運會。卡塔爾人用自己手中的美金讓世人看到了一個“奇跡”,也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小國的能量。而這只是卡塔爾通過體育改造國家的第一步……
★ 本刊記者/唐磊
關注多哈亞運會的人,一定深深記住了它在開幕式的完美亮相。其恢弘的場面、出乎意料的科技含量和國際化的精美設計,超過以往任何一屆,甚至是奧運會的開幕演出。
最奢華的開幕式
2000年,澳大利亞人用了6500萬美元籌辦悉尼奧運會開幕式;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式希臘花了1.2億歐元,這些,都比不上卡塔爾辦一場亞運會開幕式的超過1.8億美金。
開幕式以一位卡塔爾男孩的成長史為線索,展現卡塔爾文化的同時,將整個亞洲的文化、歷史也巧妙地貫穿其中。多哈亞運會開幕式的大投入、大視野、大制作震驚了世界。
這之前,卡塔爾并沒有組織國際大型運動會開幕式的經驗,本國此方面的人才稀缺,組委會為此聘請了以2000年悉尼奧運會開幕式導演阿特金斯為核心的國際頂尖人才。
2004年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名專家就聚集多哈,共同研究策劃這場盛典。除了澳大利亞的專家之外,這支國際化團隊中還聘請了美國、德國、亞洲其他國家在各專業領域的專家,力求從創意、音樂、服裝、舞美等方面,達到完美的效果。沒有自己交響樂團的卡塔爾,甚至聘請了中國廣州交響樂團為其演出,連本屆運動會的主題歌也非本國人所唱。
最精心的亞運會
這是繼1974年德黑蘭之后,亞運會相隔32年重返西亞。為了在首都多哈辦好第15屆亞運會,東道主卡塔爾不惜重金,歷時7年準備建設,由政府全部出資共超過28億美元,重金打造大量體育場館和城市基礎設施,希望辦出歷史上最隆重、最昂貴的亞運會。
為了這一切,組委會特意從國外高薪聘來6000多名專業的工作人員,大部分人的月收入都在4000美元以上。
2004年之前,卡塔爾只有一座可以投入使用的場館,現在,共16個賽場、30個配備一流的場館全部到位。看過2001年世界杯亞洲預選賽十強賽的人都有印象,那時卡塔爾隊的主場正是這次承辦開幕式的主體育場哈里發體育場,原來的體育場古老破舊,為了迎接亞運會,卡塔爾政府將它推倒,重新建了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場館。
為了讓參賽者和記者們都能感受到卡塔爾的盡心盡力,組委會讓上萬名運動員和5000多名記者住高檔公寓,并免費提供堪稱亞運會歷史上最豐盛的食譜。主新聞記者餐廳24小時營業,餐飲風格包括阿拉伯、中國、日本、印度等,共有60多名廚師料理,菜譜從周一到周日不重樣,每天品種超過200個。有報道稱,卡塔爾為報道多哈亞運會記者準備的免費自助餐標準,超過當年在此召開的WTO會議。即便在奧運歷史上,也沒有東道主免費為記者提供正餐的先例。組委會甚至還免費用卡塔爾航空公司的頭等艙接送亞洲記者參加新聞發布會。
而在多哈的各個角落,很多細節也都透露著卡塔爾的“專業和闊綽”。一出機場,每位走過亞運特別通道的人,無論運動員、記者都能收到一支紅玫瑰,玫瑰的末端還系著一小瓶營養液。在多哈街頭,舉目可見的海報都是用高樓的整棟樓外墻拼出圖案,已不僅是用“巨幅”形容。多哈的樹木算不上成蔭,但卻不少,這在水比油貴的沙漠地區,已實屬不易,路邊栽種的芭蕉樹,每棵樹下都有一根粗粗的管道,要養活一棵這樣的芭蕉樹,需要花費5000美元左右。
舉辦本屆亞運會的28億美元還只是預算,完全由卡塔爾政府承擔,無需進行市場開發回報。四年前的釜山亞運會,韓國實際的花費是3億美元。
沙漠小國的體育強國策略
這并不是卡塔爾人第一次這樣高成本、極大手筆地往體育里砸錢。
2003年以來,這個海灣國家開始招徠過氣的頂級球星到本國Q聯賽(卡塔爾足球聯賽),巴蒂斯圖塔、埃芬博格、耶羅、瓜迪奧拉等響當當的人物都曾來這里踢球,原因很簡單,報酬高。其中巴蒂斯圖塔最高,500萬美元/年,這是歐洲頂級聯賽中巨星的工資標準,除此之外,還有一輛配備司機的勞斯萊斯24小時聽候差遣,這般的奢華待遇比比皆是。
體育已經成為卡塔爾提高自己國際聲望的捷徑,他們希望自己國家的運動員在大型國際賽事中能有良好的表現。但80萬人口和薄弱的體育基礎,使卡塔爾無法在短期內收到效果,于是卡塔爾大量吸納外國運動員入籍。
2000年,卡塔爾從保加利亞一氣引進8名舉重運動員,其中的阿薩德在悉尼奧運會上為“新祖國”卡塔爾獲得一枚銅牌,這也是卡塔爾在悉尼奧運會上獲得的惟一一塊獎牌。如果算上各項費用,卡塔爾為這枚銅牌足足花費了1億美元。
不過這些錢對于卡塔爾并不算什么,該國石油儲量居世界第24位,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3位,2005年人均收入達43000美元,卡塔爾王室手中更是聚集了成百上千億美元的閑散資金。
2003年,肯尼亞3000米障礙賽世界紀錄保持者切諾拉也被吸引進了卡塔爾,為了讓肯尼亞政府不進行太多干涉,卡塔爾相關部門承諾肯尼亞,幫助其建設一座造價1000萬美元的體育場。在拿到卡塔爾國籍17天后,切諾拉就為卡塔爾拿到了歷史上首枚田徑世錦賽金牌。
之后,越來越多的北非田徑高手追隨切諾拉前往卡塔爾淘金,如今卡塔爾的男子中長跑已有獨步亞洲之勢。
成功的經驗,讓卡塔爾堅信自己這種快速提高國際競技水平的做法。同樣,在足球、籃球、國際象棋等項目中,卡塔爾都在到處招兵買馬,并且屢獲成功。不過,在2003年,卡塔爾足協希望當年在德甲發揮出色的巴西人埃爾頓和迪迪變成卡塔爾人時,遭了全球媒體的斥責,最后在國際足聯的反對下,卡塔爾才不得不作罷。
體育:國家強盛的契機
辦一個亞運會就投以如此巨大金額,所有人都說,卡塔爾的目的,不僅僅是不惜代價辦一屆有史以來最好的亞運會而已。他們有錢并沒有亂花,亞運會后,體育場館會成為體育學院、亞運村改成醫院……卡塔爾人心中有自己未來的規劃。
據報道,卡塔爾副首相、亞組委副主席阿提亞曾向媒體透露,“卡塔爾已經向國際奧委會遞交了承辦2016年夏季奧運會的申請。多哈亞運會要向世人展示卡塔爾人不僅有能力組織好亞運會,而且完全有能力組織和承辦一屆奧運會。”
當然,從目前的情況看,要實現舉辦奧運會的夢想,對于卡塔爾人來說還困難重重。洛杉磯、芝加哥、東京、羅馬、馬德里等城市表示要申辦2016年的奧運會,多哈想從中脫穎而出幾乎不可能。而且按照各大洲輪替的原則,2016年奧運會可能不會在亞洲舉辦。
即便國際奧委會愿意把奧運會舉辦權交給卡塔爾人,土地狹小、人口有限的多哈,對于容納所有亞洲代表團已接近飽和,他們將如何接待遠比亞運會陣容龐大的奧運軍團呢?隨之而來的游客更無安身之地了。甚至有人認為這樣的中東小國舉辦奧運會的可能性很小,因為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奧林匹克文化,與一個文化底蘊較為薄弱的“暴發戶”難以相容。
卡塔爾人何嘗不知這個差距呢。和其他很多海灣國家一樣,富庶的卡塔爾人除了石油,一無所有,國家過于依賴石油資源,并沒有自己的民族工業。現在,他們正極力開發自己國家的旅游業、服務業,以提高自己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
舉辦好具有國際影響的亞運會,是讓世界知道這個國家的存在,知道這個民族的能力的一種極有效的方式。“根據我的觀察,他們也有一個深化認識的過程。一開始他們把亞運會作為一個大型賽事來做,由體育部門主導,目標集中在體育設施的建設上。后來發現這么干不行,繼而由政府官員來主導。但這些官員不清楚從何處入手,最后形成現在的由政府主導、相關方面的技術專家操作這樣一個模式。”北京奧組委顧問魏紀中說,“卡塔爾聘用大量國外的專家解決具體技術規劃和執行問題,再依靠亞奧理事會從總體和宏觀上,根據亞運會的各種實際要求進行指點和幫助。三種力量的配合,使得亞洲各國奧委會對卡塔爾的能力由諸多懷疑,變成現在多哈亞運會的成功將成為事實。”
卡塔爾人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體育后花園”,這其中更加現實意義不是奧運會,而在于:“這是國家強盛的契機。”這是很多卡塔爾上層人士向媒體發表的看法,“卡塔爾需要一個動力,國家需要改建。”但卡塔爾欠缺基礎設施,搞體育肯定會賠錢,雖然如此,卡塔爾王室仍認為,這個動力源于體育,這似乎是改造國家的最佳選擇。王室和富豪們為此聚集了大量的閑散資金。
《孤獨的星球》一書中,這樣描述卡塔爾:“世界上最單調乏味的地方,沒有任何人會說這個地方有任何令人興奮的事。”這個因石油暴富的國家直到1989年才給外國人批發旅游簽證,逐步開放的卡塔爾,如今想成為西亞的另一個黃金海岸,阿聯酋的迪拜就是榜樣。
多哈的半島電視臺,雖小,但以報道本·拉登的獨家新聞,成為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電視臺。誰說卡塔爾不能找到另一條成為體育“大”國的途徑呢。★
(感謝中新社賴海隆、《新京報》孫海光對本文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