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閻世鐸曾發出狠話:“如果不重視青少年足球工作,我們就會失掉時間,失掉機遇,失掉民心,犯下歷史不可饒恕的錯誤。”
今天在全國青少年足球發展研討會上,楊一民同樣語氣凝重:“如果我們整個足球界再不把青少年足球擺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中國足球的未來將不只是令人擔憂,而是不再有明天!”
量少質差
7年前的8月30日,中國足協首次召開了全國青少年足球工作會議。中午休息時,閻世鐸意猶未盡,他透露自己寫報告一般都不起標題,這回破例了,用了一個很響亮的主題:“為后人種樹 為明天工作”。正是在這次會議上,中國足協作出了調整戰略思想、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發展青少年足球上來的決定。
時隔7年多后的今天,中國足協在武漢召開內容類似的會議——全國青少年足球發展工作研討會。會上傳來的信息大為不妙:“樹”已流失許多,“明天”難以預期。
在今天上午中國足協副主席楊一民的報告中,援引的是一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
中國足協球員注冊信息系統顯示,在1990年至1995年間,我國參加足球運動的青少年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的65萬人;在1996年至2000年間,降至61萬人;2000年至2005年,急劇下滑為18萬人;目前的狀況更嚴峻,數據庫中只有3萬多人。此外,新型的足球學校在經歷了職業化初期短暫的輝煌之后已經走向衰落,從鼎盛時期的4200多所下滑到當前的20多所。
青少年足球注冊人數急劇萎縮,不僅“量”少了,“質”也差了,這些年一系列國際賽事已表明,青少年人才質量與潛能始終沒有質的變化。整個青少年足球危機更加凸現,前景更加令人擔憂。
原因何在
楊一民坦承,追根溯源,最大的失誤在于,職業化足球改革后,我們在青少年足球發展思路與政策上出現了偏差。
偏差之一,開展職業化足球初期,忽視、淡化了原有的以體委系統為主體、以各級青少年業余體校為載體的后備力量培養體制,這等于放棄了青少年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渠道;
偏差之二,在發展政策上,沒有把青少年球員必須保證學業質量放到合適位置,這不僅使家長對孩子未來擔憂,也造成青少年球員智力開發受到影響;
偏差之三,這些年沒有給予處在最基層的學校足球以足夠的關注與必要的扶持,而是任其發展,足球人才的“金字塔”塔基嚴重萎縮;
偏差之四,職業化在我國剛啟動之時,以制度突變性整體變遷的方式,將培養青少年后備人才的擔子全部壓在職業俱樂部身上,現在看來這顯然是脫離現實的一廂情愿;
偏差之五,由于過于市場化、商業化,導致一些足校辦學動機不良、管理水平低下、教練員專業水平不夠,過多的投資和偏低的成才率,直接影響了家長們的投資信心。
如何面對
7年前,我國青少年足球人口數量還在高峰期,職業足球發展中的種種險象尚未爆發,總之足球還熱得發燙,因而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養體制、政策思路存在的不足尚未顯現。閻世鐸意識到了青少年足球工作的重要性,但他能做的,還只是高喊“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按足球規律辦事。但主觀愿望是一方面,落實措施不得力向來是閻世鐸遭到詬病之處,比如有的地區拿到100萬元支持經費后,第一項工作竟是購置新車。高層良好的愿望與基層實際的動作難以對接。
7年前中國足協提出的將工作重點轉向青少年足球的戰略思想調整,已被實踐證明是句空談。如今,“工作會議”降格為“工作研討會”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中國足協是否真的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永遠是為別人做嫁衣裳”(閻世鐸語)的這項工作,而不是走過場、糊弄人。
(記者 王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