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毆的視頻在網絡上已經隨處可見。從這些影像記錄可以清晰看出,兩次將小沖突演變成斗毆大動作的,都是中國球員。
有人用十八路彈腿來形容朱芳雨在群毆中的“神勇”。“血性”、“要么不打,要打就要打贏”、“要讓他們領教中國功夫”……群毆之后,“激情洋溢”的叫好聲全面壓制冷靜的思考。
但在講究公平競爭的賽場上,僅讓看熱鬧的球迷有個一時的痛快是遠遠不夠的。這次我們“打贏了”,有些人在網上叫好,但如果我們“打輸了”呢?
可以說,“骯臟”的對手、羸弱的裁判、沖動的球員、暴躁的鄧華德,他們都是這場鬧劇的“推手”,誰的責任更大?誰是“挑事的”?誰是“吃虧的”?部分人在網絡上不冷靜、不負責任地為中國隊叫好并不能左右事態的進展。
記者通過電話采訪了當天在現場的某媒體籃球專項記者,他根據自己親眼目睹的群毆經過和自己多年從事籃球報道的經驗判斷,這次比賽雖級別不高,但群毆事件性質太過惡劣,中國籃協處罰必須“下狠手”,否認會害了中國籃球,中國男籃的小伙子們在國際比賽中要吃大虧。
希望中國籃協能早日意識到這點,真正能從源頭上杜絕隊員的犯錯沖動,而不是等犯了錯后,趕過來護短,頂包。
參與互動(0) | 【編輯:劉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