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 用“新”解碼鄉村文化基因——民盟中央第三屆鄉村振興發展座談會側記
“桃花花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近日召開的民盟中央第三屆鄉村振興發展座談會上,陜西省社科聯科研部、民盟山西省委會文聯系統支部的楊揚在推介“山西故事”前,先唱起了一曲家鄉民歌——山西左權“開花調”《桃花紅杏花白》。
鄉音悠揚,鄉愁縈繞。來自全國各地的“第三屆鄉村振興發展座談會優秀論文”作者代表齊聚湖北宜昌,在這場以“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文化振興”為主題的座談會上,用一縷縷鄉愁融匯成鄉村發展的經驗,碰撞出鄉村文化基因的“新”解法。
在鄉村田野上寫好“土”文章
“鄉村產業的發展,要盡可能保留它的土味,彰顯它的特色,做好‘土特產’文章。”會上,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孫若風在作主旨報告時分享道。
左權“開花調”是山西人寶貴的“文化特產”,上海的“青浦田山歌”同樣留存了當地農人世代的記憶。
座談會現場,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雨蓉播放一段田山歌的表演視頻,“現在我們能用這樣的形式知道青浦田山歌,得益于對它的數字化保護。”
過去,青浦田山歌多在農民耘稻時吟唱,是觀察上海及周邊稻作地區社會生活、風情民俗的“聲音化石”。
2022年,青浦文化館首次提出“青浦田山歌數字保護計劃”,最終收錄田山歌167首,全部納入數字化錄音錄制計劃中。去年6月8日,代表青浦田山歌的專輯——《田音鄉曲》正式發布。王雨蓉表示,數字技術讓傳統鄉村文化得以永久性留存,也讓它們煥發新生。
“老的習俗、傳統,都可以通過數字技術的呈現,打造成當地文化品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王天夫認為:“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發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我們要對這些內容做好數字形式的呈現、傳播,讓大家沉浸式地感受當地文化。”
讓“數字鄉民”講好“新”故事
推進鄉村振興,不僅要寫好“土”文章,還要講“好”新故事。
近年來,浙江麗水創新性開展“數字鄉民”計劃。村民們將老宅磚雕、畬族彩帶紋樣等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處理,引入了區塊鏈技術,為100個古村落鑄造數字藏品,產生新的經濟價值。
“老人憑借傳統技藝知識,為數字化建模和文化內容的整理提供關鍵指導;青年則發揮數字技術和網絡營銷方面的優勢,負責數字化操作和市場推廣。”福建省政協常委、民盟福建省委會一級巡視員劉泓曾對“數字鄉民”進行研究,他認為,大量技術進入鄉村后,更要提升村民的數字素養,讓他們真正成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體。
在鄉村文化振興的數字化進程中,也催生了村民身份的轉變。
“過去的農民,可能就是未來的傳統文化從業者、傳統文化產品生產者。”王天夫指出,誰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數字技術,誰就能在鄉村社會中扮演更重要的引領角色。
劉泓建議,通過培訓、扶持等方式,選拔一批既熟悉5G直播、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數字技術,又對村落文化有深入理解和情感連接的人才,使其成為技術與文化之間的“轉譯者”和“推動者”。建立“數字鄉民”交流平臺,促進不同地區的經驗分享和合作交流。
“留住鄉愁”守護文化根脈
山鄉巨變之下,如何守護文化根脈,也是新的命題。
“鄉愁文化是鄉村文明的回憶和根基所在,沒有鄉愁,就沒有我們鄉村的靈魂寄托之處。”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社會服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家雜志社執行社長向陽分享道。
這種對文化的認同改變了鄉村精神面貌,也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楊揚作《以Country Walk望山見水憶鄉愁——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交流發言時表示,“Country Walk”(鄉村漫游)的本質在鄉村,特色是鄉愁。
“從傳統農耕文化、飲食文化、鄉俗文化中獲得的鄉村體驗,讓人感受到‘鄉愁’,不僅契合了現代人遠離城市、親近田園的需求,也為縣域經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楊揚補充道。
2025年統一戰線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聯席會議上,民盟中央副主席謝經榮介紹,民盟中央將繼續做好幫扶工作,發揮民盟界別優勢,在全盟深入開展“留住鄉愁”行動,今年將建成貴州畢節、河北廣宗的四個村史館,在全盟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完)(《中國新聞》報劉益伶報道)


精選:
- 2025年04月12日 17:26:22
- 2025年04月04日 09:20:49
- 2025年03月30日 17: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