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長李炷烽近日在縣政府接受中新社記者訪問。他表示,金門未來的發展在于觀光;當臺灣本島的觀光客數量已趨穩定,今后經濟增長的來源是向西開放,金門的產業未來在大陸。 中新社發 周兆軍 攝
|
金門縣長李炷烽近日在縣政府接受中新社記者訪問。他表示,金門未來的發展在于觀光;當臺灣本島的觀光客數量已趨穩定,今后經濟增長的來源是向西開放,金門的產業未來在大陸。 中新社發 周兆軍 攝
|
中新社臺北十二月十一日電 題:金門產業的未來在大陸
——訪問金門縣長李炷烽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周兆軍
兩岸“三通”正加速到來,“小三通”已七年的金門將受怎樣的影響,如何在更趨開放的背景下構建未來?
近日,在金門縣政府,縣長李炷烽接受本社記者訪問。他表示,金門未來的發展在于觀光;當臺灣本島的觀光客數量已趨穩定,今后經濟增長的來源是向西開放,金門的產業未來在大陸。
李炷峰說,“小三通”開闊了金門人的視野。
金門、廈門就是福建南部九龍江口外,咫尺相望的兩個島嶼。他說,今天,金門人下班,坐傍晚五點半的渡船,在對岸廈門自購的房子里住一宿,明天吃完早餐回到金門正好上班。“廈門現在就是金門人生活可及的一部分。”
李炷烽認為,假如大陸民眾也能落地簽到金門,在這里購房置業,像金門人到廈門一樣方便,金門會是另一個廈門。
他和金門縣政府當下正推動的規劃,是“金廈共同生活圈”,而這個共同生活圈“已經形成一半”。
李炷烽說,廈門變成特區,本來一個孤島開放、變成閩南很發達的地區;這么近的距離,既然沒有辦法完全斷絕,就要走向一條合作的道路。
金廈兩地今年聯手前往江蘇、浙江等地推介共同的旅游產品,希望解除旅客經停廈門、前往金門旅行的障礙。十一月底,浙江首發團來了三十三位;李炷烽和縣府的代表去迎接、歡迎他們。
李炷烽說:“希望透過他們第一手傳播,把金門帶到我們兩岸的舞臺,為金門帶來更好的機會”。他很坦率:今日發展金廈共同生活圈,是歷史淵源、地理區位的必然,也是現實的需求。
昔日兩個戰地島嶼,針鋒相對數十年;但隨著廈門先成為大陸的經濟特區,金門后來解除所謂“戰地政務”,兩地百姓先后建設了小康的生活。
在開放的過程中,對國共戰史充滿好奇的大陸游客成為金門重要的機會。
金門交通旅游局特別向廈門了解:一年中,愿意掏人民幣一百元搭船出海、瞭望金門的游客,就有兩百萬到兩百五十萬人次。
而目前,金門每年接待的臺灣游客約四十五萬人次;大陸部分,從二00四年十二月開放觀光,在二00七年增加到兩萬八千人次,但今年人數又有所下降。
金門主管官員調查分析后認為,還是因為繁復、費時的入出境手續,是開放的政策尚未落實,在客觀上擋住了廈門每年多達兩千余萬外地旅客前往金門一游的腳步。
十二月中,“大三通”又要向前跨出一大步,兩岸氣氛更和緩,各種政策更要松綁。金門官員當前最急迫的,是希望落實開放政策,大陸同胞能多來金門,已規劃好的兩天一夜行程將介紹他們認識這個僑鄉、兩岸對峙年代的神秘彈丸之島。
十八年前,兩岸紅十字組織在金門仁愛新村簽訂《金門協議》。李炷烽當時已在縣政府服務,見證了歷史。他說,當年,金門還沒有解除“戰地政務”,已經擔任了平臺的角色;事實上,兩岸淵源的改變,金門一直從來不曾缺席。
李炷烽說,在兩岸關系發展進程中,金門可以發揮的角色相當多。目前,他和縣府同仁透過不斷突破,希望和廈門一同擔當兩岸的連結點,如在金融方面爭取作貨幣直接買賣試點。
他認為,金廈是很特殊的地理關系,在兩岸關系中有地利之便和很大的發展空間。(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