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臺灣百姓很少會專門紀念與蔣介石有關的兩大節日,現在年輕人甚至連具體日期都不知道
臺灣當局“去蔣化”再度出招,8月29日,臺灣“行政院”決定,自即日起廢除蔣介石逝世及誕辰紀念日兩個節日。相比較之前中正紀念堂正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時所引發的民眾抗議,這次,許多臺灣民眾卻態度淡然。
慈湖謁靈曾是“必做功課”
在臺灣,一周休兩天的制度產生是最近10年的事,之前周六還得上學或上班半天,亦即只有周日才是真正休息日。因此那時放假節日較多,4月5日蔣公逝世紀念日,10月31日蔣介石誕辰紀念日都放假。一周休兩天制度施行之后,這兩個節日就只進行象征性質的紀念,但不放假了。
國民黨“執政”時期,每逢4月5日蔣介石逝世紀念日,許多國民黨的官員、軍中將領會前往桃園慈湖謁靈,這應該是當時官員們必做的政治動作,用以彰顯自己的“正統”。電視新聞畫面也總會播放著“總統”率領“內閣官員”集體向蔣介石獻花致敬的畫面。
時至今日,馬英九等當今國民黨臺面上的政治人物,只要還想打著國民黨旗幟在政壇里沖鋒陷陣的人,慈湖謁靈的這套政治學,他們一定得懂。
祭祖追思多于“紀念蔣公”
蔣介石在世前,一般本土臺灣人的清明節是農歷三月初三,但即便是清明節,大多數的人未必可以放假,因此大多挑清明節前后假日時間掃墓祭祖。剛好蔣介石去逝的日子在4月5日與農歷清明節前后差不多時間,因此當局就定4月5日這天同時為“民族掃墓節”(俗稱清明節),名正言順放大家一天假,眾人也趁放假日追思及祭拜祖先。因此4月5日這天對臺灣民眾而言,清明祭祖的意義及重要性遠高于“蔣公逝世紀念日”所帶來的政治意函。
“蔣家王朝”步入風燭殘年
以往,在國民黨“執政”時期,為彰顯后人對蔣介石的尊崇,寫到“先總統蔣公”等字還規定必須于“蔣公”之前空一格以示尊敬。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臺灣人對于“先總統蔣公紀念歌”一定毫不陌生,因為上音樂課時,音樂老師一定會教大家唱。這首歌的字里行間充滿夸張的辭藻,雖然歌詞不多,但一眼就看得出是威權時代下所創造出的產物。“看到逆流而上的魚從而激發起蔣公堅忍不服輸個性”的文章,更是那個階段莘莘學子的共同記憶。但是現在,如果問小學生“誰是蔣公”,答得出來的屈指可數,更不用說聽過“先總統蔣公紀念歌”了。
隨著蔣介石逝世,短短二十年間,蔣家王朝從過往的高不可攀,到如今的被人淡忘,可看出蔣家的落寞和悲涼。當初所強行塑造的威權象征,如今就像風中的殘燭,在臺灣的某一角落,微微散發著昏暗的燭光。而現在臺灣當局步步進逼的“去蔣化”和“去中國化”加速了蔣家王朝的油盡燈滅,“蔣家”兩字在這種潮流中慢慢淡出臺灣民眾的記憶。(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