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漢字的繁體與簡體之爭這一百余年未中斷的爭論又熱鬧起來,從祖國大陸到海峽對岸,再到但凡有華人用華文說華語之處,都在對此道長論短,莫衷一是。這充分說明,所有的炎黃子孫,都在為有以漢字為核心代表的中華文化而驕傲。
文字是一個民族傳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漢字的演變史,也始終與泱泱五千年的中華民族史密切相關。眾所周知,以繁體字為代表的漢字是世界上各種現存文字最獨特的,簡體字雖源于歷史上人們自行簡化的手書體,但它畢竟還是以繁體字為基礎的,不能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去否認簡體字。而在漢字的廣泛推廣與使用上,簡體字功不可沒。我國推廣簡體字五十多年來, 13億人口中的文盲越來越少,外國人學漢字也越來越從簡體字中受益匪淺且學者日眾。
但是,把漢字的“繁”與“簡”,扣上“正統”與“山寨”之說,也是大有人在的,甚或還有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宣稱自己是“簡體字的深受其害者”,無視簡體字在傳承中華文化中發揮的作用,讓人感到驚愕,甚至嗤之以鼻!至于“海峽那邊”有人把漢字的“繁”與“簡”,上升為兩岸恰如“你是你,我是我”、“一邊一國”的“佐證”,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們為此可以“得意”,卻絕對不得人心。
平心而論,繁體字、簡體字都是漢字的繼承與發展,沒有繼承談何發展?繁體字、簡體字完全可以共存共榮,并行不悖。前者形意與形聲兼備,用于書寫特別是用于藝術類的創作(像字畫、廣告),那種中華文化的傳統韻味妙不可言;再說,習慣于使用繁體字的港澳臺同胞加上海外華人也有好幾千萬之眾。簡體字讀、認、書寫皆好學、好記,且書寫效率極高。在對常用的兩千多個漢字筆畫所作研究的粗略統計中發現,簡體字平均筆畫至少比繁體字少了1/3以上,有的筆畫少了百分之八九十!書寫效率的提高,對現代社會將是何種概念,不言自明。此外,簡體字也絕非毫無藝術可言,我們可以看看《龐中華硬筆書法字帖》、沙英男在《光明日報》上的題字以及其他作品,多為簡體字,同樣不失雋秀飄逸。看來漢字書寫之好孬并不在于繁與簡,而全憑自家的藝術功底,切莫“人笨怪刀鈍”。
繁體字、簡體字各有千秋,圍繞它們的歧見應止步于爭論,絕不可偏執地情緒化,更要徹底地擯棄在這一問題上的泛政治化傾向。因此,筆者對馬英九倡導的“識正書簡”,頗有同感。“識正書簡”是個好主意!它跳出了“非此即彼”那種形而上的思維觀,沒走要么廢“繁”要么廢“簡”的極端;它倡導習慣于繁體字的,盡可能做到能認能讀能寫簡體字;習慣于簡體字的,盡可能做到能認能讀能寫繁體字;讓各地的各種正規出版物依慣例,各得其所,體現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最為重要的是,“識正書簡”將會成為海峽兩岸乃至全球漢字使用者認同中華文化傳統的最大“公約數”。▲(作者是貴州學者 徐宗儔)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