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來,海峽兩岸發生了一種結構性、全方位的改變,表現在由對抗走向和解,由瀕臨戰爭邊緣走向和平發展,由民間、間接、單向、局部的交流走向準官方、直接、雙向、全面的交流,兩岸人財物實現了空前的大流通——
兩岸實現全面交流
最近,海峽兩岸乃至一些國際媒體紛紛就一年來的兩岸關系作出評價,多數認為這一年來兩岸關系所取得的進展超過了過去的60年,發生了一種結構性、全方位的改變,表現在由對抗走向和解,由瀕臨戰爭邊緣走向和平發展,由民間、間接、單向、局部的交流走向準官方、直接、雙向、全面的交流,兩岸人財物實現了空前的大流通。的確,這一對兩岸關系現狀的描述并不為過。
探討這一變化的出現,當然與近年來大陸務實推行以民為本、和平發展、共創雙贏的對臺政策,及其所展現出的高度誠意與善意息息相關,舉世公認中國大陸是打開兩岸關系僵局最重要的原始推動力。但不可否認,去年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兩場重要選舉中取得決定性勝利,馬英九上任后大刀闊斧撥亂反正,毅然決然落實國共兩黨于2005年達成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景”,在堅守“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上,與大陸一道推動恢復中斷了近10年之久的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談判,才使得一年之內能夠連續舉行三次“陳江會談”,尤其是首次在島內舉行了“陳江會”,總共達成了9項協議和一項共識,推動兩岸關系在短短一年內取得空前的突破。
常言道: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年來兩岸關系開局順利,使人們有理由相信并期待今后兩岸關系的發展將會一年比一年好!
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
毋庸諱言,兩岸關系雖已走出僵局、取得空前進展、展現出光明的發展前景,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仍然存在。例如,島內還有相當部分民眾對大陸推動和平發展“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的誠意存有疑慮,擔心馬英九當局的兩岸政策“過于傾中”,擔心臺灣會在兩岸日益密切的交流往來中被“出賣”、“并吞”。也有人仍然迷信只有“臺灣獨立”才是“臺灣前途的唯一出路”。島內最大的在野黨——民進黨,最近組織了所謂的“5·17嗆馬反中大游行”,雖然其中有頑固“臺獨”勢力的興風作浪,但也反映了部分民眾面對新形勢的不安和不滿情緒,島內先后披露的一些民調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此外,在兩岸政治定位、臺灣國際活動空間、兩岸結束軍事對峙簽署和平協議以及兩岸人員往來與經貿文化交流正常化等諸多問題上,兩岸之間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認知分歧與主張差異。這些進一步表明,兩岸之間的問題錯綜復雜,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面對面溝通 心與心交流
筆者主張,處理兩岸問題要以人為本,以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為依歸。兩岸間存在的所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思想觀念、認同情感、利益聯系等出現落差,落差小,問題少,落差大,問題多。因此,要解決問題,必須從解決這些要素的落差著手,而解決落差則需要許多條件,包括時間的配合,非一朝一夕可致。在此過程中,溝通工作尤為重要,其功用包括:有助于增進兩岸相互之間的全面了解與理解,有助于建立互信、減少誤解、達成諒解、形成共識、消除懷疑與隔閡,有助于降低乃至轉變敵意與排斥、增進好感、建立情感,進而做到同舟共濟、捐棄前嫌、相互扶持、共創雙贏。國臺辦主任王毅不久前一語中的地指出:“面對面的溝通,誤解可以消弭;心與心的交流,偏見可以遁形。”
總的來講,開展全方位的經濟文化與社會交流,是實現兩岸民眾溝通的主要方式,加強政黨、政治精英與媒體之間的對話是必不可少的輔助方式,執政高層的直接交流具有關鍵及指標性的意義,“心通”或“通心”則是溝通的主要目的,惟有達此境界,兩岸關系才能心心相印、一通百通,真正做到良性互動、和平發展。要做到“心通”或“通心”,除了確保交流溝通常態化,還應做到以誠相待、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如此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發揮溝通對促進兩岸關系良性互動的積極作用。
打開臺胞心靈閘門
近年來,胡錦濤總書記在論述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時多次提到,要把臺灣同胞當成是骨肉兄弟和發展兩岸關系、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重要力量,把最大限度地為兩岸同胞謀和平、謀福祉作為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根本歸宿”,把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斗作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把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政策貫徹到各項對臺工作中去等。胡錦濤總書記還指出:對于部分臺灣同胞由于各種原因對祖國大陸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誤解、對發展兩岸關系持有疑慮,我們不僅愿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導,而且愿意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讓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在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增進福祉。對于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臺獨”的人,我們也熱誠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這實際就是兩岸和平發展最大的“心通”工程的內容,大陸對臺工作正是秉持這一指導思想去做,才初步打開了臺灣同胞心靈的閘門,取得了顯著的實效。
日前,民進黨籍高雄市市長陳菊首次率團訪問大陸,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應胡錦濤總書記之邀再度率團訪問大陸,我們備感兩岸“心通”對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性,希望再接再厲取得更大突破。(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 楊立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