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鐵是聯結臺北到高雄之間的高速鐵路,沿途經過14個縣市、77個市鄉鎮區,路線全長345公里。全線于2006年10月通車,時速最高可達300公里,臺北到高雄最快96分鐘可到,最慢是120分鐘。
在家門口的便利店可買票
臺灣高鐵買票很方便,車站設有買票窗口,分為當日和預售的,對于老人、殘疾、孕婦設有綠色通道。在售票窗附近,還設有自動售票機,跟自動售飲料機一樣,選擇車站、車次,錢或銀行卡塞進去,票就可以吐出來。
除此之外,高鐵在大力推行更方便的訂票方式——網絡、電話訂票、便利店。臺灣高鐵的官方網站首頁,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讓民眾查詢車次及訂票,憑信用卡買票還可以享九五折優惠,不管是網絡訂票,還是電話訂票,24小時都可以訂,只要在發車前到車站取票就行。
但為了解決取票排隊問題,今年2月底,臺灣高鐵還與遍布城鄉各地的全家便利店合作,民眾可到全臺的任何一家全家便利商店購買高鐵車票,從訂票、付款到取票,只要多交10元新臺幣的手續費,2分鐘可搞定。預計5月起,遍布全臺的7-11便利店也將售票,更加方便民眾。
無障礙車廂充分顯現人性
臺灣高鐵的車廂一般由三種車廂組成:標準車廂、無障礙車廂、商務車廂,共12節。
標準車廂是位于第1至第5、第7至第12車廂,座位配置每排為2+3座位?紤]到乘坐舒適度,所有的座位均是向前方的。
標準車廂有分對號座和自由座,自由座一般是設在最后兩節。買自由座車票的乘客,可以在乘車當日不指定車次及座位自由搭乘。
標準車廂的設備和服務跟飛機一樣,每節車廂上設置LED電子顯示看板,提供乘客各項列車及車站的最新資訊。每個座椅后面都有小餐桌,跟飛機的餐桌一樣,沒用時可以收起來。每個座位邊上設有隱藏式掛衣架,窗戶上也有隱藏下拉式窗簾……
無障礙車廂統一設置在第7節,和標準車廂不同的是,無障礙車廂的入口處座位是拆空的,可以停放2輛電動輪椅及2輛折疊式輪椅。在空區邊上設有4席無障礙座椅,這些座椅可以旋轉180度,邊上還有求助鈴。在鄰近無障礙座位區設有4個座位,是給照顧殘障旅客同行者坐的。
在這節車廂里,還設有無障礙廁所。這種廁所比普通廁所大兩三倍,三張輪椅推進去都可以回轉。
商務車廂位于第6節車廂,每排設座位為2+2席。除了標準車廂的配置外,座椅上方有閱讀燈,下方有腳踏板,邊上插進耳機,可以聽5個音樂臺。為了方便商務人士,座椅邊上還設有電源插座。該車廂的乘客還可以免費享用點心、熱咖啡、熱茶、果汁及報紙。
老人和小孩可以打半價
搭臺灣高鐵享受飛機般的待遇,當然票價也是和飛機一樣貴。如從臺北到高雄,坐標準車廂,要1488元(新臺幣,下同),相當于人民幣324元;若坐商務車廂,就要1950元。而臺北到高雄的飛機票報價是1930元,打折賣一般是1700多元。
這幾年,臺灣高鐵都有推出打折價,除了商務票外,平時都能打到8.5折,若是到了晚上七點以后,有的票還能打到6.5折。對于老人和小孩,臺灣高鐵都有推出優待票,如年滿65歲以上(含乘車當日年滿65歲的長者),只要憑身份證或相關證件就可以買半價票。
身高未滿115厘米的兒童,可免費搭乘。若身高超過此標準,經出示證明確認未滿6歲者,也可免票。其他只要未滿12歲的都可以買半價票。
為了服務團體乘客,對于人數在11人(含11人)以上的,只要其起點、終點、車次和車廂種類相同,即可以買團體票,統一打折優惠。
此外,對于殘疾或身心障礙乘客,出示相關證件后,他及必要的陪伴者一人都可以享受半價票優惠。
高鐵到市區大都有免費接駁車
臺灣高鐵從北到南共設了臺北、板橋、桃園、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左營共8個站,除了臺北、板橋和高雄左營站是在市區內,其他5個站都設在未開發的土地上(當時的目的是想把車站周邊地區變成新興的城鎮),所以到這些站下車后,都還要坐一段公車進市區。目前這5個站都開設有免費的接駁公車到市區。
也因為如此,這些高鐵車站候車室里,一般都開有咖啡店、餐廳、便利超市、書店,用起來很方便。
讓記者感受最深的是,在高鐵上丟東西,大都可以在車站領回來。記者曾在車上丟過一個水壺,到臺中市區后才想起來,于是打電話給高鐵的服務電話,對方很認真,詳細記錄了記者的相關資料,并問我到時失物要送到哪個車站領比較方便。到了下午,高鐵電話就打過來,說明天可以送到記者指定的臺北車站旅客服務處。上周,同事在車上丟了手機,回到住處時才想起來,打電話過去,也說失物已經有人交到了服務處,馬上就可以拿回來。真是讓人溫心。
建立“臺灣一日生活圈”
臺灣高鐵運營三年多來,雖然一直在虧本,但給臺灣人民帶來極大的便利。以前從臺北坐普通火車到高雄最快也要4個半小時,如今只要一個半小時,很多出差的人更是可以當天去當天回。
臺灣高鐵拉近了城市距離,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許多“雙城記”的故事在發生、上演,像前段時間媒體熱炒的美女“民代”邱議瑩與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的戀情,兩人就是頻繁地搭高鐵南來北往,讓戀情得以保溫。(記者 陳柱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