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莆田湄州島海峽兩岸千余名媽祖信眾會聚莆田,拉開海峽論壇序曲。 中新社發 張麗君 攝
6月18日,由臺灣30家媽祖宮廟353名媽祖信眾組成的進香交流團,手捧臺灣開山六媽從臺中港乘“海洋拉拉”號客輪直航湄洲島對臺碼頭。 中新社發 張麗君 攝
中新網莆田6月19日電 題:民間香火不斷 兩岸從“媽祖”尋找共鳴點
作者 官志雄
6月18日,莆田湄州島上,天空陰沉而吹起風,但這沒有阻擋住臺灣媽祖信眾前來謁祖進香。護駕臺灣媽祖神像的數百位來客列隊齊整,一抵媽祖祖廟,迎接他們的便是喜慶的鞭炮聲和縷縷香火。
這不是臺灣客人第一次來。1987年10月,臺中縣大甲鎮瀾宮的代表不顧當時臺灣當局的阻撓,冒險經日本前往湄洲島進香,率先打破“堅冰”,在臺灣、港澳民眾和海外華僑、華人之中產生不小反響。
自2000年以來,每年都有十萬人次以上臺灣民眾前往湄洲謁祖進香。2006年9月,臺灣四千三百多名信眾與大陸臺商、媽祖信眾組成七千人進香團,赴湄洲拜謁媽祖。2009年2月,臺灣媽祖信眾在兩岸基本實現“三通”后,首次從臺灣直航湄洲島祖廟進香。同年5月,臺灣媽祖信眾直航湄洲進香,開啟首屆海峽論壇之幕……。
媽祖在兩岸民間香火不斷,這是歷史傳承使然。媽祖作為民間神祈、護航海神,自宋、元、明、清等幾代傳播迄今已歷千年以上,形成龐大的媽祖宮群。
媽祖信仰是臺灣社會的主要民間信仰,據統計,臺灣自大陸分香的媽祖宮廟超過二千座,信眾多達一千六百多萬人,占臺灣人口的三分之二。這一信仰已經構成臺灣民眾社會心理的一大組成部分,深深影響臺灣民眾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
如今,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日益活絡,香火未斷而是走旺。推動這一趨勢的力量,除了民間草根的旺盛需求與歷史情愫,也可看出兩岸政要從“媽祖”尋找共鳴點。
2006年1月,胡錦濤在福建考察時說,80%以上臺灣居民的祖籍在福建,閩南話也是臺灣的主要方言,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信仰、歌仔戲、南音等都深深地扎根在臺灣民眾精神生活當中,福建要運用這些豐富資源,在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2009年7月,賈慶林會見臺灣媽祖聯誼會代表團,表示說,媽祖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財富。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希望兩岸共同繼承和弘揚媽祖文化,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為深化兩岸民眾的交流,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積極的貢獻。
這些表態顯見,大陸領導人意識到媽祖文化對于臺灣民眾的重要性,有針對性地讓福建發揮獨特作用,對臺灣民眾待之以共同的民間信仰,體現出對臺灣民眾的尊重。不止于此,大陸領導人更著眼中華文化傳承與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高度,看待媽祖文化和兩岸媽祖信眾交流。
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今年已是連續四年出席大甲媽祖繞境。這是臺灣島內媽祖信眾每年都要舉行的盛大活動。他希望媽祖保佑臺灣風調雨順,讓臺灣大發展,給臺灣美好未來。
媽祖信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馬英九曾經說,媽祖文化已經成為具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今年3月,他又期勉宗教團體推廣提倡中華文化。
臺灣要大發展,顯然離不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臺灣當局和島內許多有遠見的政治人物早已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大陸領導人打出“媽祖牌”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實際上為臺灣大發展創造有利的大環境。而“中華文化”則是兩岸政要談起媽祖時顯而易見的“共同語言”。
如果說,上述這些共鳴著眼于宏觀層面,而兩岸政要對媽祖精神的贊賞,則是一種極富人情味的共鳴。
2009年3月,臺中大甲鎮鎮瀾宮媽祖廟興建兒童家園,收容失依兒童,馬英九對宗教團體教化人心、照顧濟助貧弱,表示感動在心。此后,他又一次提到,相當敬佩鎮瀾宮不但是宗教勝地,還效法媽祖“聞聲救苦”、積極投入慈善事業。
國臺辦主任王毅2008年第一次到了湄洲島,讓他對媽祖文化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2009年7月,他會見臺灣媽祖聯誼會參訪團時便有感而發:“媽祖被譽為海上和平女神,兩岸很多民眾都是崇拜、敬仰她。媽祖精神就是熱愛和平、扶危濟困、慈悲博愛、無私奉獻。我確實感受到媽祖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香火旺盛的湄洲島媽祖廟,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臺灣信眾,這里還將繼續見證兩岸從高層到民間合力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動人故事。
參與互動(0) | 【編輯:朱鵬英】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