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第4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在臺北縣舉行。大陸影星黃渤、香港影星張家輝,分別在《斗牛》和《證人》中的出色表現獲得最佳男主角,這是金馬獎首次出現二位演員并列獲最佳男主角。圖為黃渤(右)出席金馬獎頒獎。 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
大陸演員在第46屆金馬獎上稱帝封后,再次引發對兩岸文化交流的思索與討論,島內某些人仍然將文藝“統獨”化,用粗糙的“洗腦”說評價藝術,媒體對此指出:除了“統獨”沒話說了?
歲末總是文化藝術活動的旺季,這個歲末,臺灣的展演場地躍動著大陸元素。11月27日,第十屆大陸圖書展在臺北開幕,大陸16個省市的70家出版發行單位,展出近3萬冊圖書、近千種期刊,這是1994年首屆大陸書展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書展;同一天,兩岸交流23年來層次最高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也在臺北拉開序幕,梅蘭芳的戲服、曾經讓小澤征爾痛哭跪地的阿炳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原音等亮相臺灣;28日,第46屆金馬獎揭曉,大陸演員李冰冰、黃渤封后稱帝,王學圻、余少群拿下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新人獎,入圍的80部影片中,大陸影片占了41席……
“我偶遇‘黎侯虎’”
先聽聽臺灣民眾對大陸文化藝術的感受——
一位網友在博客上留下了觀看“非遺”展覽的記錄:“在意外獲得‘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在臺北首展的消息后,我很快趕到‘國父紀念館’。希望在娛樂之余,能稍稍兼顧點文化。
在大陸送來展出的眾多‘非遺’中,我偶遇山西長治的‘黎侯虎’、‘威風虎’代表團。山西布老虎的確可愛,它的模樣深得臺灣民眾喜愛。上了年紀的阿媽積極地搶購,年輕女生伴著‘好可愛哦’的話語用手機連拍或與老虎合影。”
一位看完《集結號》的觀眾網上留言: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雖然看到共產黨打國民黨感到“怪怪的”,但我們不應著眼于國共內戰誰輸誰贏,而是從影片中看戰爭的無情殘酷,沒有人是贏家……
對于獲本屆金馬獎的大陸演員,臺灣媒體熱情介紹,從領獎的表現到從影經歷、談吐個性報道詳盡,有文章大贊王學圻、余少群在《梅蘭芳》中的表現。稱贊余少群把少年梅蘭芳演得入木三分,口碑蓋過黎明的成年版,尤其舞臺上反串模樣柔美絕倫,被評直追《霸王別姬》的張國榮。有報道夸李冰冰不靠緋聞拉知名度,“李冰冰入行10多年,影后之路一步一腳印……”也有記者大贊黃渤演活了《斗牛》。
除了“統獨”沒話說了
上屆金馬獎,被視為最成功的臺灣本土電影《海角七號》,分別輸給了《投名狀》和《集結號》。但綠營媒體指稱,馬英九團隊讓講國共內戰的《集結號》獲最佳男主角獎,就是在打壓本土電影,是“賣臺、媚共”。
同樣的論調,今年又來了!本屆金馬獎,大陸電影《風聲》、《南京!南京!》拿走7個獎項,對此,《自由時報》文章稱:“臺灣的電影在中國電影強勢興起下,越形萎縮”,“引起對大陸片在向臺灣人‘洗腦’的疑慮……”
把弘揚真善美的藝術誣為“洗腦”工具,臺灣輿論揶揄說:看部電影就被“洗腦”?綠營對自己的支持者太沒自信了吧?
香港中評社發表評論指出,某些綠媒仿佛除了“統獨”就沒話說了。大陸演員張涵予去年憑電影《集結號》獲得金馬影帝,臺灣大部分的影評人都認為是實至名歸。綠媒將這部電影誣為“政治宣傳片”毫無根據,對大陸電影稍有認知的人都知道,該片導演馮小剛一直都是以拍“京味幽默戲”為主。至于綠媒現在打的《風聲》和《南京!南京!》兩部電影,它們講述的時代背景,都是日本侵華戰爭,電影內容也非綠媒說的“政治宣傳”。綠媒可能不知道,《風聲》中不但有臺灣演員蘇有朋,導演之一更是臺灣的著名導演陳國富。
評論指出,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南京!南京!》,是依據德國納粹黨南京小組代理約翰·拉貝(John H.D.Rabe)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寫下的《拉貝日記》,還原那段兩岸中國人的慘痛歷史,何來“政治宣傳”?這部電影普遍獲得國際影評人的認同,并已取得多項國際電影大獎。而“臺灣的電影在中國電影強勢興起下,越形萎縮”這種論調相當無知,臺灣電影這十幾年逐漸凋零,因為臺灣資源和市場不足,怎么能歸咎于大陸電影興起呢?再者,兩岸三地電影業是合作大、競爭少,目前兩岸三地的電影工業正走向整合,很多電影都是兩岸及港澳電影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很難分你我。臺灣電影導演侯孝賢、戴立忍、朱延平等日前都表態,歡迎大陸投資電影制作,搞活臺灣電影業。
有業者預期,未來兩岸電影可能不再分什么地區,而是以“華人電影”整體概念進軍國際,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近年來拿大獎的大多是兩岸及香港共同合作的電影,已經印證了這一趨勢。
期待“三希帖”重聚首
除了電影,兩岸文化藝術界的其他門類也由交流走向融合。記者在臺灣采訪期間,感慨臺灣的觀眾太有福了!大陸各省、區、市的最優秀的文物、劇目幾乎都到臺灣亮相,“秦兵馬俑特展”、“永遠的孔子大展”、“康雍乾盛代精華展”、“屈原的故鄉——楚文化特展”、齊白石作品大展、吳昌碩書畫藝術回顧展和中央芭蕾舞團、中國京劇院、北京人藝、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上海昆劇團、福建閩劇、歌仔戲、南音、高甲戲等相繼展演,薈萃島內。
每展必看的一位臺灣畫評人曾對記者說:“這些展演豐富了我對文化的理解和記憶,已經積淀在我的筆下,當我再寫文藝評論的時候,自然會和大陸的作品相比較。現在有些臺灣畫家到大陸去進修,有些不念書也在北京住一個冬天,去感受大陸的文化氣氛。”
同時,大陸為臺灣文藝特別是通俗音樂開放了廣闊的市場,臺灣歌手成為大陸演出市場的主力。云門舞集的舞蹈和賴聲川的舞臺劇在大陸也是座無虛席。兩岸故宮的合作更是令兩岸民眾期待佳話。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過:“臺北故宮在文化教育、文創產品上值得我們學習,而我們在古建筑的保護、文物的維修、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做得比較好。世界沒有哪兩個博物院像我們這樣關系緊密。”據媒體報道,兩岸故宮正籌備聯手展出“三希帖”,令分隔海峽的名帖聚首一堂,那又將是兩岸民眾期待的盛事!(陳曉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