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十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 曾嘉)正在此間舉行的二00九年度兩岸關系研討會,“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議題備受關注。與會的兩岸學者各抒己見,在多個領域形成交集,對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充滿樂觀。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屬框架性協議
臺灣方面自提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概念后,即指出此為框架性協議,之后的各領域合作、開放需分階段協商解決。這一點獲得大陸學者的認同。
對外經貿大學世貿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表示,ECFA是先訂定架構及目標,而非一步到位、要求立即全面開放市場和具備完整實質內涵的自由貿易協議或經濟合作協議。簽署架構協議表示雙方同意就雙邊經貿自由化與經濟合作事項進一步的協商,其最大好處是可先就雙方容易達成共識的項目進行協商,并將其列入“早期收獲”條款。
大陸日前公布“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研究報告”,作為該報告重要參與者,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劉雪琴說,經濟合作機制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包容性及動態開放性,根據兩岸經濟的實際狀況,及機制的進展情況,適時增添所需內容。兩岸應通過協調、協商,對經貿關系正常化、自由化內容達成共識,先做出總體安排,再采取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方式逐步完成。
兩岸攜手占據國際競爭制高點
劉雪琴同時指出,未來一個時期,新興產業將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為積極應對未來新型產業的競爭,縮短兩岸與發達國家在新興產業發展上的差距,兩岸可通過建立經濟合作機制來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在經濟合作機制中設立產業合作機制,以制度性安排促進兩岸開展在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占據國際競爭制高點。
臺灣醒吾技術學院講座教授周添城發言說,目前世界對“大陸和臺灣”的整合形成一股一片看好的趨勢。日、韓或東南亞國家對兩岸關系緩和所培養出來的整合實力,是否對他們造成競爭壓力,已是一個熱門議題。
他指出,一旦兩岸采取合作策略,那么兩岸企業就可能出現業務合作、策略聯盟、交叉持股、入股與合作等新的合作形態。如此一來,也使過去臺商在大陸習慣以獨資的經營形態產生變化,朝向合資的可能性演進。到了這個階段,兩岸當然就可以攜手共同面向國際市場。
兼顧雙方利益,實現共贏
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為兩岸經濟發展帶來利多的同時,也可能對某些產業帶來沖擊和影響。對外經貿大學臺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曉紅認為,任何經濟協議在提升社會總福利的同時,也會帶來利益分配格局的改變,在一段時間內給一些行業帶來沖擊。這些負面影響可通過建立某些保障措施、貿易救濟手段予以緩解,更可以通過產業調整和結構升級得到長遠解決。
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江炯聰表示,洽簽ECFA后,對于傳統內需型及聚落型產業,比較容易受到自由化沖擊,因此政府應協助將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兩岸在協商時應堅持做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