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有關當局對大陸學生入臺就學全面開放之前,臺灣各高校都把吸引大陸交換生視為“試水”,目前看來反響很熱烈。
大陸學生赴臺學習,相關法案仍在臺灣“立法院”飽受綠營杯葛,但臺灣各大高校早在幾年前就有了大陸學生的身影,他們的身份是“交換生”。在淡江大學,記者“親密接觸”了幾名正在這里學習的大陸高校學生。
臺灣同學:熱情有禮 怪問題多
在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生劉致君的幫助下,記者在淡江大學淡水校區見到了8名來自復旦大學和吉林大學的學生,他們中有本科生也有碩士生,分別就讀于淡江大學的相關系所,時間是一學期,所修學分可以帶回各自的母校。
說起對臺灣的第一印象,同學們都表示:下了飛機,覺得和大陸的福建很像,沒有陌生感。對臺灣同學共同的印象是:熱情有禮,樂于助人。
當然,一些對大陸知之甚少的臺灣同學的“奇怪”問題,也曾把他們“雷”倒。來自吉林大學的汪潤是海南人,有臺灣同學問:“海南?是南海嗎?”復旦的賈甲用的是諾基亞手機,有臺灣同學驚奇道:“大陸也有諾基亞手機啊。”吉林大學的李默家住內蒙古,被臺灣同學問:“你們都住蒙古包嗎?”不過,李默認為這問題情有可原,“在大陸南方我們也常被這樣問。”
據陸生介紹,與他們同期在臺的大陸交換生有數百位。在高度政治化的臺灣,難免遇到許多敏感問題。對此,同學們說,交換到臺大的同學就比較壓抑,聽說那里的氛圍顯得比較“綠”,處處把大陸交換生劃歸“國際學生”。淡江大學就很注意這些問題。譬如,本來國際學生宿舍條件較好,但為免引起爭議,也為了安全,特意騰出了教職工宿舍給女生住。
與臺灣同學朝夕相處,大家有一個共同的默契:不談政治。復旦大學行政管理的張韜說:“平時在食堂,看到電視里的政論節目,大陸同學會比較注意聽,臺灣同學就很漠然,見怪不怪的樣子,但大家都不會去討論。”
大學教育:特色鮮明 可資借鑒
親身體驗了臺灣的大學教育, 8名同學認為,臺灣的高校教學相比大陸有其優點。
殷羅南來自復旦大學廣告專業,目前在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就讀。她最推崇臺灣高校的兼職教師制度。“給我們上課的幾乎都是兼職教師,來自媒體相關行業,他們有實務經驗,帶給學生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開闊了眼界。”
賈甲選擇淡江大學的美國研究所就讀,他說:“臺灣高校圖書館的外文資料很全、很新,教師基本都是從歐美名校留學回來的,他們上課時可以直接使用歐美國家最新的資料。我所在的美研所甚至直接用英語教學。”
吉林大學計算機系研究生陳維交換到淡大電機系,他說:“他們的經費很充足,我想要什么設備,說一聲,系里就會給我買來。”
孫大鵬、汪潤和張韜則認為,臺灣高校最讓人羨慕的是小班教學,一個班才二三十人,跟老師的互動比較多,學習和活動的空間都大。
淡江大學是臺灣首屈一指的私立大學,生源素質不弱。不過,大陸同學在這里還是輕輕松松地就在各自的系所名列前茅。“以文科為例,相對來說大陸學生理論功底比較扎實,英語也較好。臺灣學生相對來說在社團活動方面表現更加突出。”賈甲和孫大鵬認為。
臺灣老師怎樣看陸生?“大陸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反應敏捷,發言也很踴躍。”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張五岳說。
臺灣游學:所費不菲 機會難得
身處臺灣,大陸交換生們對臺灣社會有了親身體會。在臺期間正趕上民進黨組織的“5·17”大游行,同學們就去觀摩一下,幾個人跑到臺北市,看一路游行隊伍走完全程。
“感覺他們空有西方民主的制度,卻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人物互相攻擊、做秀,把民主作為打壓政敵的工具,媒體亂象嚴重。搞民主還是應該漸進,慢慢來。”同學們說。
閑暇之余,大陸學生抓緊時間“全島走透透”。陽明山、阿里山、花蓮都去過了,還和臺灣同學一道去了著名的綠島,在綠島還突擊學會了騎機車(摩托車)。臺灣同學也熱情邀請大陸同學到家里做客,讓父母給大陸同學準備地道的臺灣美食。
吉林大學的唐卓認為,臺灣行最大的收獲之一在于,“讓臺灣同學對大陸的印象更加真實客觀。與此同時,我們對這里的了解和認識也更加全面和真實了”。
“不過,我們也告訴臺灣同學,你們從我們身上了解的只是大陸的一部分,并不全面。就像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個大城市并不能代表大陸的全部。”吉林大學公共行政系的孫大鵬思想十分成熟, 他常告訴臺灣同學,現在到臺灣做交換生的,基本都是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大陸各地的教育水平和貧富差距還很大,如果想真正了解大陸,應該既到東南沿海,也到西北地區,既到城市,也到農村走走看看。
一學期的交換生活即將結束,大陸學生對臺灣多多少少有些留戀,但也覺得一學期的交換時間剛剛好。“3個月太短,還沒熟悉就要離開,1年又太長,可能會耽誤事。”陳維說。
一學期的交換學習所費不菲,大家估算一下,要兩萬元人民幣左右。“如果自己購物多,還不止這個數。”雖然雙方學校互免學費,但住宿費和生活費是要自己出的,尤其是在淡江大學這樣的私立大學。臺灣有幾所公立大學可以免去住宿費,少數學生可以拿到企業贊助的獎學金。
沒有獎學金,也沒有歐美名校的外語環境優勢,到臺灣做交換生物有所值嗎?“值!歐美以后還有機會去,但到臺灣的機會多難得啊。我們父母都很支持!” (王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