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3日電 臺將審查《228事件及戒嚴時期政府違法責任追究特別條例草案》,草案的究責范圍涵蓋三親,臺灣《中國時報》3日刊出評論文章指出,民進黨提出所謂“228究責特別條例”,讓人頗覺時空錯置。尤其在“民法”繼承編大幅修正,“父債子還”即將被翻新時,此時卻要228“加害者”后代為60年前的不幸負起刑事及民事責任,無疑是個無比嚴肅的課題。
文章指出,“228事件”是個歷史傷口,任何執(zhí)政者都必須誠實面對。歷史必須面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確實難辭其咎,但牽涉到要“立法”追究其后代三等親,卻是不折不扣的爭議舉措。
文章說,“究責草案”排除現(xiàn)行“刑法”追訴權時效、排除“刑事訴訟法”關于被告死亡之相關規(guī)定,明定即使被告已死亡,仍須究責被告之配偶、直系或旁系三等親內血親,須代為行使被告訴訟法上之權利,這種株連九族的法條比鞭尸還可怕。
就法論法,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的立法體例是學古代“血債血還、父債子償”,要后代負起責任的。第三波“民主化國家”處理轉型正義,也決不會如此禍及子孫;曾經不惜流血沖撞戒嚴體制、白色恐怖的民進黨當局,卻提出這種有違反人權的草案,實在是大開民主倒車。
文章指出,很明顯的,民進黨此時提出這個案子,有著相當?shù)倪x舉策略意涵。民進黨可以為了選票刻意挑起仇恨,但是“大選”將屆,族群關系最緊張之際,這個“立法”恐將引發(fā)族群對立沖突,引發(fā)“外來政權屠殺臺灣人”的衍生效應,執(zhí)政黨焉能不慎?
文章最后指出 ,“228事件”中,被害的有外省人也有本省人,每年的紀念日是提醒所有生長在這座美麗島嶼的臺灣民眾要能記取歷史的教訓,推動族群共生共榮;若一味強調父債子還、追究后代,不但不能撫平受難者家屬的傷痛,反而加深對立及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