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美日避免向陳水扁發出錯誤信號,但對臺政策仍在“幅度之內”
5月1日,延遲兩個多月的美日“2+2”會談終于在華盛頓舉行。此次“2+2”會談在最后一刻決定將臺海問題從雙方的共同戰略目標上刪除,讓臺灣當局感到某種實在的壓力。筆者認為,這一舉動意在牽制“臺獨”,并將給“臺獨”勢力以打擊;但同時,站在中方利益角度,我們也切忌夸大其對“臺獨”的打擊作用。
避免向陳水扁發出錯誤信號
所謂“2+2”會談,是指美日的外長和國防部長會議。2005年,這一會談首次將臺海問題作為雙方的共同戰略目標;兩年后,這一會談原本應在今年2月底召開,后來由于各種原因而拖延至今。會談原定要在去年將臺海作為雙方共同戰略目標的基礎上,商討雙方在臺海有事時的可能共同軍事行動。因此,自今年年初開始,該會談一直受到外界密切關注。
據透露,在5月1日下午達成兩國共同戰略目標前的最后一刻,美國和日本兩國的外交、國防首長一致同意,刪除共同戰略目標中的有關“臺海問題”內容。
美日措辭為何會做出不利于“臺獨”的變化?這里,我們有必要把目光拉回到兩年前。
兩年前美日將臺海列為“共同戰略目標”,正好是在中國人大出臺《反分裂國家法》前半個多月;當時美日對《反分裂國家法》感到緊張,因此希望透過“共同戰略目標”,向北京發出一定的警示信號。
但兩年后的今天人們看到,當時西方擔心的《反分裂國家法》的負面效應沒有出現,相反倒是陳水扁面臨當權最后一年,在去年臺灣內部連番“倒扁”未果的情況下,為了保持民進黨繼續當權,以及他個人及其家族在明年下臺后不受到“司法追訴”,不斷追求“法理臺獨”。在這種情況下,美日若再次將臺海列為戰略目標,無疑是為陳水扁的這一政策作公開的背書。
無獨有偶,就在美日做出這一舉動之后,據臺灣《聯合報》報道,美國政府已認真關切臺軍“雄風2E”型巡航導彈等號稱射程遠達大陸的武器,美國國安會及國務院傾向反對臺灣擁有這種攻擊性武器,準備通過政治壓力阻止臺軍部署此型導彈。很明顯,美國國安會和國務院對臺灣當局存有戒心,認為臺灣擁有這些攻擊性武器,可能挑起臺海緊張,并在危機時使用這種武器。“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長楊蘇棣也表示了類似的看法。
幾乎與此同時,日本防衛大臣久間章生在華盛頓表示,若臺海發生戰爭不直接涉及日本,日本將很難介入這一沖突。
美日對華政策變化是大背景
種種跡象表明,美日在臺海問題上的立場似乎有趨緩的跡象。其間原因,除了上述美日不希望為今年陳水扁“法理臺獨”背書外,從更大的框架上看,則與中國和美日之間逐漸出現的正面互動不無關系。
首先,美日的這一舉動與中國總理溫家寶不久前訪日有關。有日本分析家認為,安倍在會見溫家寶時,雖沒有說出“反對臺獨”,但還是明言“不支持臺獨”。
而在美國方面,美國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5月1日在參院聽證會講話中,明確提到了美中互動的六大目標,包括維持東亞和平與穩定;維持中國與全球經濟的成長,并確保能源安全及環境維護;遏止危險武器和相關技術擴散、對抗恐怖主義和國際犯罪;防止傳染性疾病;針對人道危機救援發展有效率的國際反應機制;促進人權和宗教自由。盡管內格羅蓬特表示,中國政府“大量投入”軍費開支動機不明,對美國和亞洲其他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顧慮”,但是從總體上來說,中國并非一切都是負面的。
在談到臺灣問題時內格羅蓬特強調,臺灣某些領導人正在試圖通過某些方式改變臺海現狀。內格羅蓬特是新近提拔的美國副國務卿,他的上述講話是否意味著美國決策層在對華政策上正在發生一些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值得仔細研究;尤其是在這一背景下,解讀他關于臺灣問題的講話,以及美日不再將臺海作為共同戰略目標,人們似乎可以嗅出一絲來自華盛頓的信號。
中美日趨于理性務實但仍潛在對立
但是,我們是否就此認為這是美日準備拋棄臺灣的信號呢?其實未然。
我們還要看到,針對實力不斷提高的中國,美日同盟在此次聯合聲明中敦促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國際“利益攸關方”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再次要求中國提高軍事透明度。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長楊蘇棣在美日“2+2”會談后表示,雖然沒有將臺海問題列為“共同戰略目標”,但美日仍關心東亞地區的安全。而且他特別強調,臺灣需要適當的“防御性能力”,應該要發展防御性的武器而不是攻擊性的武器,應把重點放在導彈防御系統上。臺海任何一方發展攻擊性武器,只會破壞“臺海和平與穩定”。這里的“穩定”和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穩定內涵并不相同。
要知道,無論是兩年前因《反分裂國家法》而將臺海列為“共同戰略目標”,還是今年因陳水扁“法理臺獨”而取消上述目標,都折射了美日不希望看到的兩個極端結果,即既不愿意看到臺海因大陸動武而走向統一,同時也不愿看到臺海因陳水扁挑釁而再度陷入動蕩。這一幅度之間的空間,就是最符合美日利益的中國大陸和臺灣“分而治之”的狀態。
上述種種看似互相矛盾的信息,其實折射了一個十分微妙的現象。一方面,中國和美日之間顯然已經認識到,雙方在“后冷戰時代”的態勢不同于冷戰時代的集團對抗,一味使對抗清晰化、結構化和固定化,顯然對雙方都不利,因此雙方都愿意彼此釋放善意,以圖降低雙方關系中的沖突基因,其中就包括美日不再將臺海列為共同戰略目標。
但另一方面,中國與美日之間的關系仍存在相當的沖突因素,其中既包括美日在軍費透明化問題上向中國的施壓,以及美日仍將崛起的中國作為潛在遏制對象,也包括大陸不放棄武力收復臺灣可能。而只要大陸動用武力的可能性存在,美日共同“協防”臺灣的目標就不會最終放棄,因為這涉及美日在東亞地區的所謂“長期安全利益”。
總之,中國與美日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多地呈現其“雙刃劍”的特性,即中國開始注意到其對地區穩定的正面作用,而美日則也投桃報李,在今年臺海異常敏感之年不踩中國底線。但脫離這一表層,雙方無論在安全影響格局還是在臺海問題上,都依然存在潛在的嚴重對立。(作者:邱震海 鳳凰衛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