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日電 臺灣《工商時報》今日在頭版頭條報道,世界銀行預估2009年全球貿易總量將下降6%,這對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體最為不利,臺灣去年出口就衰退八成,然而臺灣該如何走出因生產過剩的通縮泥淖?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臺灣想走出通縮泥淖,就要練好內外功!”
林毅夫認為,此刻以出口導向的地區可有二個做法,一是練好內功,也就是透過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二是加強區域間的合作,以彌補區外市場需求下降的缺口。
以臺商來說,就應好好把握大陸啟動內需、加強基建、農村建設的各項商機。例如鎖定農村消費的山寨產業,由于大陸農村有7.3億人口,占大陸人口的55%,市場非常廣大。
但因農村人口的需求與城市人口的需求相差很多,農村需要的手機、計算機、電視等產品,不需要花俏、多功能,而是訴求實用、可靠、便宜的商品,如果能針對這樣需求特性設計產品,將更容易取得廣大的農村市場。
就臺海兩岸在大陸內需產業上面的合作互補方面,林毅夫認為臺灣IT產業最有機會。但由于全球資本、人才也都鎖定這塊大餅,因此要獲競爭優勢,重點在“技術、標準、品牌”。
林毅夫強調,未來臺商想取得競爭優勢,一定要在“標準”(規格)設定上取得設定權,有了標準的設定主動權就將有品牌設立的優勢,過去民間方面有所推動,但未來還要仰賴官方的參與。
其實兩岸經濟互補性很高,臺灣人均所得在15000美元、大陸人均所得在3000美元,若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對臺灣有幾方面利好,一方面是臺灣產業要升級,需要有市場;二方面,臺灣的傳統優勢產業也要轉移到海外,而大陸是最理想的地方,這過去20年都有證明。
而大陸隨著外匯存底增加、資金增多,資金來臺也是必然的走向,但大陸若要來臺投資,不會是來買臺灣的資源,而是技術,可能透過并購或是共同開發的方式,另外,若是陸資來臺,房產、旅游觀光、服務業也都將受惠。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