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在“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四川省映秀鎮簽署了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協議。協議內容涉及四川、甘肅和陜西3省地震重建項目,總投資金額15億新臺幣。圖為臺灣紅十字組織會長陳長文(右二)、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江亦曼(右一)代表兩會簽署了協議并向當地災民贈送了過冬棉被和棉衣。 中新社發 黃永莉 攝
12月4日,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來到地震極重災區德陽綿竹市天河小學看望受災學生。圖為臺灣紅十字組織負責人陳長文給災區小朋友分發糖果。 中新社發 李乾波 攝
|
12月5日上午,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在“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四川省映秀鎮簽署了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協議。協議內容涉及四川、甘肅和陜西3省地震重建項目,總投資金額15億新臺幣。圖為臺灣紅十字組織會長陳長文(右二)、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江亦曼(右一)代表兩會簽署了協議并向當地災民贈送了過冬棉被和棉衣。 中新社發 黃永莉 攝
12月4日,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來到地震極重災區德陽綿竹市天河小學看望受災學生。圖為臺灣紅十字組織負責人陳長文給災區小朋友分發糖果。 中新社發 李乾波 攝
|
中新網12月8日電 今年5月四川發生大地震以來,臺灣同胞親情涌現,臺灣紅十字會組織會長陳長文日前再度率同仁赴四川地震災區為當地民眾送去冬天的溫暖,陳長文8日并在臺灣《中國時報》上撰文說,半年前臺灣捎送到四川的愛心,如種籽一般已漸漸萌芽,引領著災區民眾走出創傷。臺灣人民對四川震災所付出的關心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文章摘錄如下:
各位在讀報的此時,我和紅十字會同仁們,正在從高原上偏遠的理縣前往成都的路上。幾天前,我再度踏上了四川的土地,除了訪視汶川大地震的災區、捎送物資為災民送暖外,也希望透過此行,看看在震災甫過半年的此時,我們還有什么沒做的?還有什么可做的?
猶記得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傳來,電視不斷傳送著一幕幕親人離散的畫面,至今仍在我心頭縈繞不去。不只大陸民眾,整個臺灣民眾的心頭也為之劇震。臺灣民眾不分黨派,大家同心協力,用最溫暖的行動,表達我們對震災的關心,我一直覺得,那是兩岸人民最接近的時刻。
這些情景雖已間隔半年,卻歷歷如昨日一般,人道價值超越了政治的判斷,紛紛擾擾的政治口水不再,我們看到的是人饑己饑、人溺己溺,最圣潔的人性光輝。雖然,這半年來,許多新的事件如全球的金融風暴或許帶走了人們的注意力,但半年前臺灣捎送到四川的愛心,卻如種籽一般已漸漸萌芽,引領著災區民眾走出創傷。
以紅十字會為例,我們滿載著臺灣民眾的愛心捐款,總計要投入約新臺幣十五億元幫助川甘陜的地震災區重建復原。我方要協助重建四十四所學校、四十三所衛生院及一所殘疾人康復中心。而這個計劃將使超過三萬二千名的學生與一五○萬以上的災民受益。此外,我們也補助受災學校的貧困學生就學,并和島內多個非營利組織或大陸民間團體合作,推展社會服務方案,希望協助弱勢災民早日回歸正常的生活。
在這一趟訪視中,從成都到映秀(震央),再到阿壩州(羌藏自治州),我們轉達了臺灣關心與具體的計劃,更親身感受了災民的悲苦與難以描述的無助與無奈,也深刻體會生活在高原的弱勢人民的需求。當映秀鎮的萬人冢映入眼簾,這一場地震活生生的毀去了一個城鎮,平日同時生活在俊山秀水的鄉親,今日卻不分男女老少,共葬一冢,怎不令人感傷?
另外,在映秀鎮發放棉被給災民時,一位廿多歲的年輕女士從我手中接過棉被,我問她結婚了沒有?她答道:“當然。”我又問她孩子多大呢?她眼眶一紅說道:“孩子沒有了。”我又問她先生呢?她回答道:“先生也沒有了。”我忽然有些后悔問了她這些問題,只能默禱著這棉被能在冬寒里,帶給她一些溫暖。
我們也造訪若干被地震摧毀的學校。德陽的天河小學、壽豐中學以及成都市金牛區的解放北路第一小學,都被地震摧毀了校園。天河小學和壽豐中學的學生目前都只能在板房(我們稱的組合屋)內上課,夏時熾燠,冬難御寒;第一小學學生則被分散到其它學校上學。他們都期待著學校重生重建,讓他們可以安心的上學。
在壽豐中學結束訪視正準備登車離去時,我看見幾個記者正在訪拍一位坐在舊校園廢墟里的小女生,我趨前在她的身邊坐下,和她聊了一會兒。小女生落落大方,非常的聰明伶俐。我問起她的父母親,小女生眼眶泛紅地告訴我,她的父親遠在蘭州做工,母親則在省城里工作。原來她是個“留守兒”,也就是父母親都到外地打工,而單個兒留在學校,得自己照顧自己的孩子。
和她談話里,早熟的她,眼神與談吐充滿堅強。她語氣堅定的告訴我,她要做個有用的人,因為,她沒有什么可以回報給許多幫助他們的人,只能期許自己當個有用的人,將來有力量可以幫助別人。
臺灣人民對四川震災所付出的關心與努力都是值得的。小女孩緊緊的記住了來自遠方的關愛,也因此給了自己一個要茁壯長大并關愛他人的未來許諾。正是這樣的純真盼望,讓我們的世界充滿希望;也正是這樣的純真盼望,讓我們覺得,那令人辛酸的震災背后,仍有一盞盞溫暖的燭光正熾、正亮。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