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海協會與海基會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歷史性的會談后,大陸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下午十四時許在臺北就兩岸海運、空運、郵政、食品安全等議題簽署四項協議。 中新社發 洪少葵 攝
|
十一月四日,海協會與海基會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歷史性的會談后,大陸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下午十四時許在臺北就兩岸海運、空運、郵政、食品安全等議題簽署四項協議。 中新社發 洪少葵 攝
|
兩岸民眾期盼已久的三通協議,終于在昨天簽署。這是一份歷史性的文稿,陳云林和江丙坤分別代表海協會和海基會,簽署海運、空運、郵政、食品安全等四項協議,其中海峽兩岸空運協議于雙方簽署之日起40日內生效。
從內容上說,兩岸的海運與空中直航、直郵解決了多年來兩岸交流中的高成本問題。在這份協議簽署之前,大陸與臺灣兩岸客運需要繞行香港,貨運中有不少需繞行日本石垣島。臺灣地區貨船僅繞行一項,一年就要白白送出6860萬新臺幣;大陸貨運為此付出的成本還要高。而兩岸的食品安全協議,則回應了臺灣島內對于兩岸食品交流中的安全問題的擔憂。這些內容一方面是降低了兩岸直接交流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兩岸共同利益的關聯度。自三通之后,兩岸互動即將開啟歷史性的新局面。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中,兩岸關系呈現出一種“行先于言”的模式。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無論島內執政者屬于哪個黨派,與兩岸民生和經濟發展相關的活動,并不隨著政治氣氛的變化而發生根本的變化。甚至在臺海局勢最為緊張的1996、1997年,以及臺獨勢力做大的前幾年,還有大量的臺商前來大陸投資。兩岸經濟和文化的互動,已經成為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在這種時代語境中,“大三通”非通不可,早已經是兩岸有識之士共同的歷史命題。臺獨勢力所希冀的政治語境,也是基于一個封閉的不了解大陸的臺灣,因此他們反對三通。而恰恰相反的是,兩岸多數民眾的相互認識已經隨著經濟的發展,民生關聯度的提高而超越了這種歷史的反動。三通協議的簽署,只是順應民意,完成了這個歷史階段的制度性一步。
應該看到,民間日益頻繁的交流和互動,開啟了兩岸穩定發展的歷史機遇。在三通之前,兩岸民眾就用希望抵消了交流的高成本。自三通之后,隨著交流門檻的降低,會有越來越多的兩岸民眾互相走動。可以預見到,新鮮的臺灣水果會越來越便宜,大陸的臺資企業也會越來越成熟,金融危機中的兩岸資本市場也會相互展示救助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人員、資本、商品的自由流動是一切緩和的前提和必備條件,兩岸關系穩定發展將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在三通之后,兩岸關系未來的新格局也將逐漸清晰起來。兩岸政黨民眾將會逐漸擺脫傳統的隔空喊話或者定位爭論,進入到實質性議題的互動階段。因為隨著兩岸逐步解決流動問題,兩岸相互促進、實現雙贏會越來越受期待。就以陳云林此次訪臺為例,他赴臺前就“問題奶粉事件”向臺灣民眾坦率致歉,而且正面回應所謂的“嗆聲”,本身就表現出一種積極的姿態。
2008年11月4日,130公里的海峽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短。如果說歷史曾經是擴大這個距離的目擊者,那么三通協議就是縮短這個距離的加速器。在兩岸關系重歸理性的日子里,兩岸所簽署的三通協議,自然也就成為一份背負巨大歷史期待的文本。(社論)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