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臺灣《天下》雜志刊文總結了過去一年臺灣的蕭條經濟,指出臺灣現在面臨三大困境。
困境一:全臺平均薪資負增長
根據臺灣當局主計部門統計,1990年全臺平均薪資成長率為14.5%,但1999年以來剩不到3%,扣掉通貨膨脹率之后,薪資甚至在2002、2005出現負成長。而今年9到11月,臺灣的通貨膨脹率更以4.4%居亞洲四小龍之冠。
統計顯示,從1997到2006年,臺灣受雇人口總薪資報酬占當年度生產總值(GDP)比重,從49.4%下降到45.6%,10年間降了近4%。
相較之下,代表利息、地租、企業利潤的營業盈余的比重逐年攀升。據統計,GDP分給“營業盈余”,主要是企業獲利這塊,10年來從33%上升到2006年35%,勞工分得的經濟成長的果實變少。
臺當局前經濟官員分析,勞動報酬占GDP比重下降,營業盈余占GDP比重卻提高,代表臺灣社會“用錢賺錢容易,用勞力賺錢難”。“臺灣今天就是這樣,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沒那么多,低附加價值的工作都跑出去了。”
對多數人而言,近10年來所得成長如一灘死水,窮人變多了,消費力也跟著弱了。臺灣人的消費實力大減。從臺北的亞力山大、中興百貨一度宣布即將歇業,到臺灣南端的街頭上——無論是在臺南市最熱鬧的中正路,還是高雄市最熱鬧的中華路,一張張“租、租、租”張貼在已經歇業的三角窗店面。
消費信心也急速下降。萬事達卡最新調查顯示,臺灣消費者是13個亞太市場中,消費信心最低的國家,以100分為滿分,臺灣的消費者信心只有29.6,第一名的越南高達94.3。“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今年11月調查也指出,消費者信心指數(CCI)跌到63.3點,創下2001年12月以來的新低。
經濟成長的目的主要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水準和消費水平。但根據統計,1997年到2002年間,臺灣民間消費成長率為25%,但是2002年至2007年間,民間消費成長率只成長了19%,消費日趨保守。
消費愈來愈保守就連臺北市最熱鬧的仁愛路三段的珠寶店老板也明顯感覺到最近一、兩年上門的客人明顯變少。他的一位主顧客還告訴他,“錢都放在香港。”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云鵬12月1日在中華經濟研究院一場研討會指出,透過私人銀行把錢匯到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資金累計高達4.6兆元(新臺幣,下同)。
困境二:超極資本主義盛行
文章說,貧富差距愈拉愈大,主要是因為超極資本主義盛行全球,愈演愈烈,使得一些手上沒有掌握技術的人,愈來愈窮,成為社會上的弱勢分子。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