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容被政治挾持”
《國際先驅(qū)導報》:有觀點認為民進黨把臺灣帶入了一個新的“白色恐怖”,你贊同這個觀點嗎?
蔣孝嚴:當然是。在過去的六七年里面,民進黨又在開民主的倒車,比如制造族群的對立,完全以意識形態(tài)來治理,談不上民主也談不上進步,完全可以叫做“民主退步黨”。
這不僅僅是遺憾的事情,我覺得應當感到很警惕,尤其“政府”貪腐的程度,而且司法的制度跟以前相比也是在往后倒退。可是他們從來沒有檢討過,在臺上這么久,找不出向人民交待的理由,總是把歷史的問題拿來操作,沒有其他可以振振有詞的主張,只有翻老賬、舊賬。
在整個歷史的江河里面,他們的這些主張一定會被否定的。在未來回過頭來看,他們的這些話是不值一笑的,錯誤的。
事實上,臺灣老百姓也很反對他們在操弄這個議題,否定歷史,消費經(jīng)國先生的決定。我相信民眾會在明年的選舉中讓他們付出代價,讓他們知錯悔改,但是國民黨本身也需要努力,也需要爭氣。臺灣現(xiàn)在很多媒體也綠化了,可是歷史畢竟還是歷史,只能短時間欺騙少部分的人,不可能長時間欺騙所有的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劉俊)
從白色恐怖到綠色恐怖
揪住歷史小辮子、制造“傷痕政治”的民進黨,自己反而在臺灣掀起“綠色恐怖”
7月15日是臺灣解嚴20周年紀念日。圍繞這個共同經(jīng)過的歷史事件,藍綠兩大陣營的說法卻是大相徑庭。島內(nèi)媒體稱之為“一個解嚴,各自表述”。
假借歷史拼選舉
在“戒嚴”和“解嚴”的問題上,民進黨擁有天然的話語優(yōu)勢,自然不會放過這樣大好的炒作機會。陳水扁7月11日通過錄像談話稱,促成解嚴的遠因是“美麗島事件”后風起云涌的臺灣社會運動,近因則是民進黨的誕生。他宣布把7月15日定為“臺灣解嚴紀念日”。次日,他在接受民視采訪時重申,解嚴不是蔣經(jīng)國的“德政”與“賞賜”,而是“臺灣人民爭民主、爭自由的成果”。
除了口誅筆伐,民進黨“做秀”的本領向來無人能望其項背。7月14日,陳水扁、謝長廷、張俊雄等人上演了一場“變裝秀”,來到1986年發(fā)生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的龍山寺,穿上當年的抗議服裝,重現(xiàn)抗議國民黨統(tǒng)治的“壯舉”。民進黨還找來一批群眾演員,扮演當年的警察將寺門重重圍住,惹得民眾紛紛來看熱鬧。
對于民進黨鋪天蓋地的輿論攻勢,馬英九反問,解嚴縱然不能說成是蔣經(jīng)國的“恩德”,但民進黨把功勞全攬到自己身上,難道不心虛?
蔣經(jīng)國時代的國民黨秘書長李煥透露,蔣經(jīng)國曾對他坦言心中有改革國民黨、解除戒嚴與開放中國大陸探親三個愿望,并在有人擔心危及“國家安全”的情況下仍堅持推動解嚴,不能認為完全是被逼無奈。
英國作家奧威爾說:“誰掌握現(xiàn)在誰就掌握過去,誰掌握過去誰就掌握未來。”對歷史的解釋,從來都是政治斗爭中打擊對手的不二法門。藍、綠雙方在解嚴問題上的口水仗,自然不是單純要厘清歷史,而是服務于現(xiàn)實的政治角力:民進黨要揪住歷史的小辮子挑起種族紛爭,轉(zhuǎn)移民眾對現(xiàn)實狀況的不滿;國民黨則要甩掉歷史的包袱,全力向前看。
臺灣社會仍然噤若寒蟬
正如國民黨發(fā)言人蘇俊賓所說:“民進黨執(zhí)政,已讓民眾看不到未來,只好曲解歷史來獲得政治上的剩余價值。”
的確,臺灣從1987年解嚴至今,許多民眾仍然時時感到政治上的壓抑。尤其在民進黨上臺以后,打著所謂“國家安全”的政治旗號,到處懷疑“匪諜就在你身邊”;對臺灣社會展開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給統(tǒng)派貼上“聯(lián)共賣臺”的標簽,使臺灣社會處在噤若寒蟬的政治氣氛中。難怪社會各界以“綠色恐怖”,來形容民進黨上臺以后不擇手段打擊政治對手的卑劣手法。
就拿陳水扁來說,無論在選舉造勢場合,還是會見媒體時,他永遠不會改變的是絮絮叨叨地重復其“反共”的政治論調(diào)。有什么樣的當政者,才有什么樣的狗腿。臺灣當局的“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在接受美國《國防新聞》周刊采訪時宣稱,“潛伏在臺灣的共諜與日俱增,超過5000人”,他本人在臺北就搭乘過“共諜”駕駛的出租車;呂秀蓮也表示搭乘過“共諜”駕駛的出租車。臺灣新任“國防部長”李天羽甚至還公開抹黑說:“中共為了強化其統(tǒng)戰(zhàn)工作,掌控及收買部分媒體做其同路人,一方面協(xié)助其收集情報,另一方面替其代言,專門攻訐政府及打擊特定人士。”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