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6日電 位于臺北市寧夏路的大同警分局,前身為日據時期專門監控異議人士的“臺北北警察署”。如今室內還保有當年所建的扇形拘留所及一座“水牢”,見證劃時代的歷史。
據“中央社”報道,1920年,臺灣同胞為了向殖民統治的日本政府爭取民主自由,發起一波波政治社會運動。反日殖民統治先驅蔣渭水及革命同志多次被捕囚禁在此。
在當時被稱為“閻羅殿”的“北警署”,初建時為兩層樓,戰后加建三樓,建筑配置采L形。寧夏路一側的建筑末端設有拘留所,內有七間呈扇形分布的拘留室、收容室、兩間留置室,還有一間高約一百二十公分、半坪大的地下“水牢”,用來封關當時的重刑犯。
文史學者莊永明表示,“北警署”為了讓犯人吐實,將人關入水牢,并在牢中注水,水淹及頸。
不過,據蔣渭水裔孫蔣朝根透露,蔣渭水入獄時,備受獄中“鱸鰻”(即流氓)禮遇,許多鱸鰻頭見了蔣渭水,還以“文化頭來了”稱呼他。蔣渭水也曾將這里牢獄生活當成是人生的另類體驗,寫下《北署游記》,并在臺灣民報發表,成為臺灣首見的獄中文學。
從王曉波編著《蔣渭水全集》中的《快入來辭》章節,描述“入獄可以修身養性,磨練心智”,也可得以窺見蔣渭水在獄中悠閑的一面。
“每天等著會見最愛的好朋友‘太陽君’,在這獄里,我終日戀戀不能舍離,最愛的,就是太陽君……太陽君也就歡喜來了,我就接吻他、擁抱他、連書都不要讀了……我的心融和在太陽的光芒中,宛如羽化登仙一般哩。”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