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8日電 十七歲就到臺灣宜蘭當交換學生的澳大利亞男生吳忠彥(Gareth W. Durrant),現在是臺灣大學國企系三年級的學生。他說,有些臺灣精英學生對分數的計較、功利導向,讓他難掩失望。
有點亂但很好玩
問:臺灣哪些地方吸引你?
答:我十七歲來臺灣當交換學生,在宜蘭念高中,接待家庭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在鄉下看到很真實的臺灣人。人民的活力和創意驚人,好像任何人都可能做小生意,擺攤、開早餐店,靠自己過日子。澳大利亞的社會福利很好,很少人像臺灣人這么拼生活。
朋友之間非常照顧對方,出去旅行,臺灣人總是想著要買禮物給誰誰誰,什么事都想到家人、朋友;我們就比較個人主義。
想到離開臺灣,我會覺得害怕。我十七歲到二十四歲都在這里,從小孩子變成大人,我很多想法都被臺灣人影響。臺灣人不喜歡擁抱,但現在阿嬤看到我都知道一定要抱我一下,我才覺得有愛的感覺。
臺灣人常用不要的DM紙折出小紙盒可以放雜物,沒用的廢物就變有用了。臺灣生活中充滿這類的創意。不好看,但是有意思。像加拿大,好山好水,可是好無聊;臺灣,有點臟、有點亂,但很好玩。
問:外國人在臺灣生活有什么困難嗎?
答:我會中文,生活過得很充實,在bbs上有各式信息,參加同志(同性戀)大游行、看煙火。
臺灣人交談很愛夾雜英文字,最近很流行“prefer(偏好)”,大家會說“我prefer什么什么”;或是講一個人很親切,就說“他很nice”,好像不用nice就不能表達他的體貼。為什么說power就較有力?祝生日快樂就非用英文不可?被fired會比“被炒魷魚”更容易接受嗎?我很好奇,這些字都是怎么流行起來的?
假精英只愛分數
問:你的部落格(博客)里寫了不少對臺大人的觀察?
答:我對臺大人的感覺很復雜。有些人真的很強,功課好、打扮又有型,會玩樂器又會寫東西,交的報告認真到不行,超級優秀;有些就是“假精英”,這是我自己發明的詞,我是指不關心別人、不關心世界,生活的意義只有分數和“排骨飯好好吃”!
成績是唯一顯示個人成功的方式,周末被沒收,沒時間想課外的事,很多人不開心,但他們寧愿乖乖的,不說話!
比如有些人很愛問我“你考幾分?”我說六十分,“那你怎么辦?你爸媽會怎樣?”我很驚訝他們對分數那么在乎。我用中文考試,考及格了,我就很開心了;我恨微積分,但它讓我學會一些新的中文字匯,就夠啦。分數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質量。
我已經可以理解臺大人是一路念好學校上來的,生活里很少有別的東西。有些人就是分數好,所以來念臺大國貿、企管或電機,他們會說,啊,好想念文學或電影,可是爸媽不同意。我就會說,你該為自己決定啊,大學要念四年耶,一輩子更長,是為爸媽而活嗎?
我高中到臺灣念書,后來回澳大利亞再到北京,又決定回臺灣念大學,我爸媽都讓我自己決定。他們很開心我一個人在外面成長,我爸爸會邊喝紅酒邊用skype和我聊天,知道我的近況、未來的方向等等。我在臺灣,語言上已經沒有障礙,但文化上卻有了隔閡,可能是我到了中文說的“見山不是山”的階段,過一陣子大概會好一點吧。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