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道,1972年2月28日,美中兩國政府在上海發表第一個聯合公報,即著名的“上海公報”。35年后的2月28日,當年的見證人在華府相聚,談起這個奠定了兩個大國關系基礎的綱領性文件,他們共同的觀點是:上海公報打開了美中關系的大門,為整個世界帶來了利益,是上個世紀最值得紀念的事件之一。
美中政策基金會27日在華府舉行“紀念美中上海公報35周年論壇”,邀請當年的當事人傅利民、卡諾、所羅門、芮效儉追憶往事,探討上海公報對兩國關系帶來的深遠影響。
當年作為尼克松的翻譯參加上海公報談判的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傅利民回憶說,當時兩國的分歧很大,雙方經常沖著對方叫嚷,但兩國領導人決定,盡管雙方意識形態不同,但可以尋找共同利益。傅利民指出,上海公報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鋪平了道路,而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景今天已有改善而且越來越好。
曾作為《華盛頓郵報》駐亞洲首席記者采訪上海公報簽署儀式的卡諾談起35年前第一次到中國,對中國一無所知,只好求助于情報機構,在報道時打探小道消息,經常與事實不符的往事,頗有啼笑皆非的感覺?ㄖZ后來又訪問過中國三、四次,他說,鄧小平推動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現代化,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西化,這在35年前是很難想象的。
美國和平研究所所長,曾在白宮任基辛格助手的所羅門說,簽署上海公報,打開中國之門,改變了冷戰時期的世界政治生態,也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生態,對美中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盡管美中關系時有波折,但今天美中貿易已在兩國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雙方互相依賴。他說:“當年隨尼克松總統訪華的人誰也不會想象到,中國今天會以10%的速度發展。”
曾任美國駐華大使的芮效儉指出,上海公報是上世紀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少有的幾個產生積極結果的一個,給所有各方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他對本報記者說,上海公報對今天的臺海形勢還有重要意義,那就是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都是人們不愿意看到的,臺灣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任何現狀的改變需要通過協議而不是單方面的行動,臺灣人民也不希望看到臺海爆發危機。
中國駐美臨時代辦鄭澤光在致詞中指出,歷史證明,什么時候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得到切實遵守,中美關系的發展就較順利;反之,兩國關系便波折迭起,麻煩不斷。當前臺灣島內局勢十分復雜敏感,希望美方切實履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三個聯合公報和反對“臺獨”的承諾,停止推動售臺先進武器,不要向“臺獨”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與中方一道明確反對和遏制“臺獨”,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和中美共同利益。
美中政策基金會主席王冀說,當年美中在水火不容的情況下,雙方領導人尚且有膽量、有勇氣,簽署上海公報,為美中關系奠定了和平的基礎。今天雙方還有很多分歧,但更應該坐下來通過交流,尋找共同利益。這就是上海公報35年之后的現實意義。(記者余東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