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訪臺,成為近期臺灣最受矚目的熱點新聞,尤其張志軍抵達桃園機場時感性的一句話:“北京到臺北僅需3個小時,我卻走了65年。”讓許多臺灣人觸動情懷、心潮激蕩,臺灣媒體咸稱“張志軍的一小步,兩岸關系的一大步”。
前段時間,臺灣媒體曾大幅報道,兩岸協商因受“反服貿學運”沖擊,包含貨貿等重要協商都已停頓。此一傳言造成臺灣工商界及社會高度不安,對主導“反服貿學運”的民進黨及學運代表強烈責難,認為他們為了政治斗爭或搶占媒體而害苦了臺灣。不過張志軍此次訪臺,以實際行動粉碎了傳言,也對臺灣社會浮動的不安情緒產生療愈效果。
張志軍訪臺除了上述較宏觀面的積極意涵外,如果從微觀面做細膩的觀察,就更加有意思了。
張志軍在桃園機場面對歡迎的人潮(當然還有少數抗議人士),用略為靦腆的表情,對臺灣鄉親做閩南語問候,還表示他閩南語說得不好,但誠意是很足夠的。這個動作看似不起眼,問候語也僅寥寥數句,但看在臺灣人民眼中,卻是溫暖在心頭。
緊接著張志軍表示兩岸關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暗喻馬英九“政府”在兩岸三通、簽訂ECFA后,對原承諾的政治對話、軍事互信、和平協議采原地踏步甚至保守的退卻。而“反服貿”逆流雖形成兩岸協商的阻礙,但張志軍說“兩岸之間有這個和那個難題,須兩岸共同克服”。張志軍未明指是哪些難題,使“臺獨”人士失去挑動敏感神經、借題發揮的機會,具有相當智慧的“創造性模糊效果”。
張志軍在二度“張王會”里首次稱王郁琦為“臺灣陸委會主委”,這應該也是兩岸官員互動的創舉,呈現出對臺灣當局的尊重。在“張王會”中,有關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納入“人道探視”功能,以及研究陸客中轉功能等問題達成進一步共識,都是張志軍帶來的地道、貨真價實的“牛肉”。而在桃園機場及諾富特酒店面對抗議人士的叫囂,張志軍一貫氣定神閑、不卑不亢的自信表現,也贏得肯定及喝彩。
張志軍在新北市、臺中市、高雄市的互動過程里,除了擺脫傳統國共交流模式,建立國共與民共交流并行的超黨派模式,而且在落實“三中一青”的基層參訪中為老人打菜、與婦女親切互動、和原住民共舞等親民表現,呈現平易近人、貼近民意融入基層的新風貌,讓人耳目一新。
甚至在高雄,張志軍與陳菊見面時,看得出陳菊略顯緊張,反倒是張志軍落落大方地化解雙方尷尬。而對陳菊針對高雄航班、農漁產品、游艇專區等要求,張志軍也都能給予正面積極的響應,筆者就聽說綠營人士私底下對張志軍豎了大拇指。
若要說張志軍來訪的美中不足缺憾,就是他在高雄時遭到“臺獨”學運分子的潑漆抗爭。這一動作使急于想成名的年輕人博得媒體報道,卻對臺灣造成顯著的負面傷害,所以各主流媒體輿論同聲譴責,這正是“3·18反服貿學運”以來,臺灣社會對抗爭學生違法行為縱容的漣漪效應。
而在學運以來,馬英九“政府”一再退讓,使學生的暴力行為失去節制,甚至忽略待客之道的基本禮儀,給臺灣形象帶來污點,著實令人憤慨。所幸張志軍面對抗爭仍顯示從容態度,使兩岸交流與和平發展的大方向不至受到沖擊。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 邱毅(臺灣經濟研究院董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